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胸腰椎爆裂骨折(T11-L2)椎体后壁与椎弓根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57例,观察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关系。纳入标准:①病历资料及影响学资料(包括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骨折部位CT平扫加三维重建及全脊柱MRI)完整。②均为DenisB型胸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③受伤时间<3周。排除标准:①骨折脱位、Chance骨折及压缩骨折等。②合并脊柱其它部位骨折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③严重骨质疏松、先天性畸形、肿瘤及骨病。④病历资料及影像资料不完整或不清晰等,符合以上标准的患者通过CT薄层横断面扫描及三维重建观察伤椎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关系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①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解剖关系正常(A组)。②单侧椎弓根骨折,椎体后壁与另一侧椎弓根相连(B组)。③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上方皮质相连(C组)。④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下方皮质相连(D组)。⑤椎体后壁与椎弓根不相连(E组)。通过X片测量椎体前缘的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通过CT薄层横断面扫描测量椎管占位程度;通过病史及MRI评估PLC的损伤情况;对脊髓损伤程度进行ASIA分级,分析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关系及其与各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根据纳入标准收集到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100例,100例患者中A组19例,占19%;B组9例,占9%;C组10例,占10%;D组35例,占35%;E组27例,占27%,除无连接组外完整及部分连接共73例占73%。A-E组与脊髓损伤的ASIA分级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发现各组与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B,C,D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椎体后壁与双侧椎弓根无联系的患者脊髓损伤更严重,椎体后壁与椎弓根无骨折、单侧椎弓根与椎体后壁相连、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上方皮质或下方皮质相连都对脊髓有较好的保护作用。A-E组与椎管占位程度总体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发现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D组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与C,D,E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D,E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椎体后壁与双侧椎弓根或单侧椎弓根连接的患者椎管占位程度较轻,而椎体后壁与双侧椎弓根无连接或与椎弓根上方或下方皮质连接的患者椎弓根占位程度较重。A-E组与PLC的损伤情况、椎体前缘的压缩百分比、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大多数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椎体后壁与椎弓根有完整及部分连接。2、无论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行脊髓减压术都应尽量保留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联系提高内在稳定性。3、胸腰椎前路手术保留椎体后壁与椎弓根的联系可减少手术操作对脊髓的威胁,提高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