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人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imbal niche cells, LNC)对兔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imbal stem cell deficiency, LSCD)的治疗效果。 方法:⑴采用眼库来源人角膜缘组织,胶原酶A消化分离LNC, DF-12培养基、Matrigel包被塑料培养板,体外培养人LNC,传代4-6代细胞用于研究。⑵从人的角膜缘组织中分离培养人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以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荧光定量实时PCR技术检测其CD90,CD105,CD73及SCF(stem cell factor,干细胞因子)等干细胞标志物表达情况。⑶用1mol/L氢氧化钠溶液碱烧伤兔角膜,建立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⑷采用活体荧光标记法标记人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和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BMMSC),进行结膜下注射移植。⑸将30只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MMSC组、LNC组3组,每组10只,观察角膜情况的变化,采用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照相、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角结膜印记细胞学检查评价LSCD严重程度。 结果:①成功分离和培养LNC。②流式细胞技术结果显示:96.73%的LNC表达CD90,88.71%的LNC表达CD105,95.02%的LNC表达CD73,11.06%的LNC表达SCF;而98.61%的BMMSC表达CD90,92.31%的BMMSC表达CD105,98.09%的BMMSC表达CD73,3.14%的BMMSC表达 SCF。荧光定量实时PCR结果从mRNA水平显示:LNC和BMMSC细胞内表达CD90,CD73,CD105和SCF的含量无明显差别(P>0.05),而LNC细胞中vimentin,SOX2和POU5F的mRNA含量明显高于BMMSC细胞(P<0.05)。③碱烧伤后可见兔角膜混浊、上皮缺损、新生血管长入、印迹细胞学显示 PAS(+),成功建立兔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模型。④荧光标记结果显示结膜下移植的LNC和BMMSC在移植后4周有向角膜迁移的趋势。(5)30只兔中有12只完成3个月实验,分别为空白对照组3只、BMMSC组5只、LNC组4只,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通过角膜混浊程度、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评分的数据结果显示BMMSC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LNC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MMSC组与LNC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的数据结果显示BMMSC组、LNC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印记细胞密度的数据结果显示LNC组与空白对照组,BMMSC组与空白对照组,LNC组与BMMSC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球结膜下注射移植人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对兔碱烧伤角膜缘干细胞缺乏(LSCD)有一定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