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文因素所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跃入人们视野,土地利用变化集中体现人类活动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其生态环境效应已然成为自然与人文过程、生物化学循环乃至全球环境变化的理想切入点。随着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日渐突出,更多学者开始探索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过程及规律,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通过构建预警指标体系,对土地生态安全警情进行测度与评价,能够有效防止土地利用向无序方向发展,对土地利用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研究区,基于土地利用、土地生态安全及预警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区域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变化速度、利用程度以及用地类型转移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变化内在联系,综合多源数据选取指标,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在500 m×500 m栅格尺度上实现齐齐哈尔市土地生态安全预警测度及评价,分析警情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反映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和演变趋势,并针对研究区实际情况提出对策及建议。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齐齐哈尔市以耕地为主要用地类型,地表水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5年间,研究区耕地、林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长,水域面积持续缩减且缩减幅度最大,草地及建设用地面积变化量均较小,前者变化特征为先增加后减少,后者为先减少后增加;土地利用转移主要类型为耕地向林地的转化以及水域、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对比前后两个研究时段,1990-2001年各用地类型变化速度快且转化频繁,2001-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趋于平缓,土地利用由调整时期进入发展时期,用地结构得到优化,水土流失有所减缓。(2)1990-2015年,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改善趋势,警情综合指数整体由0.462提升到0.526,警情级别由中警转化为轻警,并逐渐向预警区间过渡;各区县警情综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增长,除市辖区稳定在中警级别外,大部分地区警情等级有所提升。25年间响应层各指标的持续提升对压力、状态层面调控作用显著,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建设性投入取得良好成效,在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同时改善生态系统状态,促进生态安全整体水平的平稳提高。(3)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警情存在明显时空分异特征。1990-2001年,中警级别面积比例最大,约占总面积43%左右,警情综合指数高值集中出现在研究区中部及主要流域和林区,低值则广泛分布于市辖区和东、西部绝大部分地区;2001-2015年,中警级别面积比例降至13.47%,警情综合指数低值区大范围缩减,仅出现在市辖区、拜泉县和克山县,高值区范围在原有基础上小幅度扩张,轻警级别面积比例增长到54.58%,逐渐取代中警居于优势地位。(4)结合齐齐哈尔市土地利用特点与警情变化趋势,从划定土地利用综合分区、加强耕地保护、优化用地方式和布局、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等角度,对解决当前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排警调控的对策和建议,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持生态系统向安全、稳定方向发展的良好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