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aopathy ,DR)是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微血管并发症中最重要的病变之一,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主要的致盲原因之一。目前其发病机理仍然不十分明确,研究DR的发病机理及寻找有效药物防治始终是各国眼科界研究的热点。发病机制的研究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血液异常的等方面,但其中心环节是高血糖和其引起组织缺血缺氧发生的一系列改变。在用药选择上多使用具有抗氧化作用的血管保护剂,主要围绕在如何抑制视网膜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粘滞性和血小板高活性等防治DR早期病变的研究。如果能寻找一味既能降血糖、又能抗氧化从而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等多重作用的中药,对于阻止和延缓DR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众所周知,红参在防治DM方面的报道很多。对糖代谢、脂质代谢都有影响,对心、脑、肾和眼微血管具有调节作用。但目前尚未见到红参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探讨红参粉末如何通过改善缺氧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作用机理几乎无人研究。本实验通过观察红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探讨红参防治DR的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本实验用链脲佐菌素(65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红参粉末每日(1.5g/kg.d-1)灌胃给药。每月测大鼠血糖。210天后处死动物取血后测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抗氧自由基能力;并进行光镜、电镜和血管铺片形态学观察和细胞计数;观察纤连蛋白(FN),层粘蛋白(LN),E-选择素在视网膜血管的表达,用图象分析仪测量免疫组化显色强度,进行定量分析。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结果:(1)实验期间模型组、红参组的血糖始终高于对照组(P∠0.01)。红参组的血糖始终低于模型组,除成模时和实验90天时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2)模型组和红参组的MDA含量比对照组升高,SOD和血清抗氧自由基能力比对照组降低,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红参组的MDA含量比模型组降低(P∠0.05),SOD和血清抗氧自由基能力同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7个月糖尿病大鼠出现了内皮细胞增生,周细胞减少,无细胞毛细血管、影周细胞、内皮细胞凋亡等DR的特征性改变。给予红参后,视网膜病变明显改善。模型组和红参组同对照组比内皮细胞增生明显,周细胞明显减少(P∠0.01)。而红参组同模型组比这种改变明显减轻(P∠0.01),E/P有显著性差异。(4)模型组和红参组的视网膜毛细血管FN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红参组FN表达比模型组表达降低(P∠0.05)。模型组和红参组的视网膜毛细血管LN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红参组的LN表达比模型组降低,但组间对比差异不显著。(5)模型组和红<WP=4>参组的视网膜毛细血管E-选择素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红参组的E-选择素表达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1)红参具有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的作用。(2)红参具有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提高机体抗脂质过氧化的作用。(3)红参可抑制细胞外基质成分(FN、LN)过度表达,从而减轻毛细血管基底膜的损伤。(4)红参可抑制视网膜血管E-选择素的表达,从而抑制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减轻毛细血管内皮的损伤。(5)红参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变有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