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数规划的住区生成方法初探——以日照、交通与功能限定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i678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住区规划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同时对建筑、交通、景观、日照等多种设计要素综合处理。本研究从建筑生成设计的研究角度出发,以规则限定下的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为载体,探索在环境约束下的住区生成方法。本文建立了以0-1整数规划为主要算法,从总图规划到户型设计的生成设计链条。
  鉴于住区设计要素多,设计量大的特点,本研究将整个设计流程分为三部分:一、在环境约束条件下,以日照限制和容积率作为主要目标函数,进行0-1整数规划的限定规则研究;二、基于常见的功能拓扑关系和采光需求,寻求合理的目标函数及限制条件,建立户型生成模型;三、在建筑体量的限定下,对输入户型和交通空间布局要求进行转译,探寻不同种类空间组织方式的生成逻辑及布局限制条件。
  本研究主体部分由理论研究和若干生成实验组成,所涉实验均基于JAVA语言自行编程实现。通过数理模型的建立和建筑设计要素的转译,对住区设计的生成方法进行探索及实验。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可以根据需求制定和选择合理的参数及规则组合,确保程序的高效性和结果的合理性,最终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满足设计者要求的生成结果。
其他文献
凭借近60亿的销售巨额,京城十大商铺销冠为调控风暴横扫的2005年画上了近乎完美的句号。  明星商铺的辉煌让整个京城商铺市场在暖意渐浓的春天狂躁不已;然而,躁动中蕴藏危机!  500万的供应压得商铺市场一时间喘不过气,消化难题积重难返。长久困扰商业地产的“钱”途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期刊
回望上半年,在“六稳”政策和一系列改革举措的提振作用下,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份平稳运行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中国经济有效抵御了内外部各种下行风险的冲击。展望下半年,随着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大,减税降费、稳投资、稳金融等一批政策的效果将继续显现,对调结构、优效率、促增长等具有较强支撑作用。  在上半年提前释放了一系列政策红利后,下半年还有哪些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三四季度经济能否迎
期刊
自改革开放开始,城镇化就一直是江苏省追求的目标。江苏省致力于持续推动城乡空间品质的提升和人居环境的改善,突出特色化发展导向,着力塑造当代江苏地域特色。依据未来城乡空间特色战略规划,江苏省中部沿海平原地区将处于江海交汇特色风貌核心片区、沿海特色景观廊道和沿江特色景观廊道的交汇区域,其整体风貌急需被进行研究以及规划。乡村地区作为彰显区域风貌特色的重要空间载体,对整体风貌的呈现影响显著。在此语境下,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开展了“江苏沿海平原地区乡村风貌整治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笔者曾跟随导师参与该项课题的研究
随着乡村建设的不断发展,乡土工业建筑成为乡村中亟待保护更新和改造的对象。拆除、保护、改造再利用是乡土工业建筑的三个归宿。拆除重建的方式严重破坏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保护和改造再利用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旧建筑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具有保护的价值,而从安全性和舒适性角度,建筑承重结构的安全性和围护结构声、光、热等各方面性能又亟需提高,这与保护是冲突的。如何正确地处理保护和改造再利用之间的矛盾,在改造再利用中选用何种技术手段能更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本文从这一问题出发,深入研究和分析改造再利用设计
传统建筑聚落承载着完整的历史记忆并且物质空间的连续性保存良好,它们所体现出来的整体面貌直接反映出了城镇历史风貌的特点,是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保护传统建筑聚落,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并将其运用到建筑及规划设计中去,已成为时代的趋势。而建筑作为传统建筑聚落空间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及影响着聚落整体风貌。
  然而,目前在传统建筑聚落更新改造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破坏或忽视聚落空间肌理的现象。在研究层面,很少学者以完整的视角在传统建筑聚落空间肌理,特别是适应空间肌理的建筑特征上,从建筑形态及布局规律一直到最
早在2006年,我国党中央领导人就提出了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并明确提出中国正处于优化产业结构、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国家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的主体则是企业。创新型企业是时代的产物,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创新型企业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创新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也离不开承载技术研发的容器。因为研发模式的转变与科研手段的不断更新,早期研发建筑不能满足现阶段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多变,四季差异较大,在冬、夏两季极易出现极端天气状况,提高建筑围护体系的气候适应性与缓冲性能是应对此自然状况的重要途径。从该角度出发,笔者将“复合界面”的生态研究作为切入点来探寻此问题的应对策略。
  本文首先对复合界面定义以及热缓冲效应的原理和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并通过对前人研究资料的分析整理,从四个方面系统地归纳了复合界面热缓冲作用的机理与方法:复合界面的空间层级、热缓冲性能体现、通风路径以及季节调节模式。然后,笔者将现有建筑中的复合界面类型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复合屋顶、复合立面分别
在20世纪中期,出现了种类多样的质轻、疏松且内部存在大量细小孔隙的新材料,因其具有较低的导热率,可以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出于维持适宜室内温度所耗费的能量,而被认作保温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的外围护层中。这种做法使得通常而言的绝大部分结构主体被掩盖在保温层之后,并且令建筑的外墙采用层叠建造做法的现象愈发普遍,这与现有的建构原则有所冲突。如何应对这种局面以及如何化解性能需求与建构学所诉求的表达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文章的研究目的所在。
  文章追溯了保温材料自身的诞生、发展和应用的变迁以及建筑中保温理论与相关实践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与产业持续向大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建成面积不断增长,城市能源消耗(简称能耗)总量日益增加而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论文以能源性能导向下的城市设计为切入点,以能源性能为导向,关注建筑能耗与城市建成环境的互动机制,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外城市规模的建筑节能最新研究成果,论文以夏热冬冷地区中观尺度的城市形态(城市街区层级的建筑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三维的城市建筑能耗信息模型,融入量化分析的技术方法,为通过城市形态优化提高能源性能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论文从城市形态学
建筑中内外空间的流线组织很大程度上影响和确定了建筑设计的空间组织和布局。对于功能复杂、设计要求严苛的某些类型建筑,如法院、医院、机场和车站等,往往存在着流线混乱、交通效率低的问题。传统设计中复杂流线建筑的平面布局通常依赖于建筑师的经验判断和不断试错。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建立一个包含不同人流和功能组团信息的建筑平面参数化模型(以典型的法院建筑为例)和一套应对空间布局优化问题的智能优化方法。
  本文重点研究的是智能优化方法在复杂流线建筑空间布局上的应用,具体是以实际法院建筑项目为载体进行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