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新型核电站筒体结构的设计使用了双层安全壳的设计理念。其中,内层主要选用的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或承受事故压力的钢结构,而外层则主要是承受外部事件产生载荷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内外层之间保持负压,少量放射性气体从内层安全壳出来经过内外层间水箱的过滤之后,由专用烟囱排出。双壳混凝土采用了 C60的高强混凝土,且该混凝土最小尺寸分别为1.3m和1.8m,均为大体量混凝土施工。本文针对大体量高强度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良好实践,展开混凝土原材料检测分析,进而了解到混凝土受级配碎石的级配情况影响,并针对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配合优化展开研究,完成实体模拟件的浇筑,通过计算混凝土浇筑体施工阶段温度应力,进而获取混凝土模拟件的温度场信息。其中,碎石级配分析推算、配合比优化方法、外加剂掺量应用、混凝土温升计算和蓄热养护,具有较重要的应用价值。1.首先,对混凝土使用的各种原材料进行检测分析,一般配制高强度混凝土用水泥强度等级52.5 MPa。高强度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更容易满足强度的要求,但本混凝土受技术限制,采用了 P-Ⅱ42.5的水泥。粉煤灰等级为F类Ⅰ级。细骨料为天然砂Ⅱ区中砂,产地福建闽江。粗骨料有碎石规格为5-31.5(mm)和5-25(mm)碎石针片状含量5-7%。5-25 mm碎石含泥量0.5%左右。拌合水为厂区地下水,高强高性能缓凝泵送剂,以上混凝土所使用原材料的各项性能指标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均符合要求可以用于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制。2.第二步,设计高强度混凝土的配合比,应选用具有连续级配的粗骨料,通过对两个级配的碎石(5-25 mm、16-31.5 mm)进行分析,之后通过推算设计出最佳级配,再通过不同配比的碎石进行筛分分析。最终通过试验,将5-25 mm与16-31.5 mm碎石按照比例混合后,颗粒级配满足国家标准5-31.5 mm碎石颗粒级配要求,证明碎石级配分析推算的科学性准确性。3.第三步,依据技术要求,通过核岛内、外安全壳用C60混凝土验证优化,研究混凝土外加剂掺量的范围。配合比优化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混凝土水胶比小于0.36,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良好,不存在泌水、离析现象。混凝土配合比拌合物性能及混凝土 28天抗压强度检测结果均满足技术要求。验证了混凝土配合比外加剂的掺量范围和生产配合比适当扩大,利于后期混凝土的生产。4.第四步,通过开展结构实体的模拟浇筑试验,确保混凝土生产搅拌工艺、流程等按照配合比报告要求进行。为合理调控浇筑体混凝土温升情况,以及保证准确计算混凝土浇筑体施工阶段温度应力参数,混凝土浇筑前各埋设6处测温点,测温点成水平线性安置。求解出浇筑体温度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验证混凝土蓄热养护利于混凝土抗裂性能。5.最后,通过混凝土浇筑体温控案例,筏基B层浇筑时,中心点出现最高温度为71℃(计算值为77℃),里表温差最小为10℃,里表温差最大为23℃(计算值为23℃),里表温差没有超过25℃,全部技术要求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大体量混凝土所对应的温度控制手段,以及温度应力计算方式均可以在其他大体量混凝土场景当中使用。证明了混凝土受外界影响最大因素是大气温度、风速、湿度,而混凝土约束面对混凝土的温度影响较为有限。文中计算分析结合实体测温可供同类工程参考,蓄热养护方法的提出和实际的应用,为该方法提供了计算依据和应用范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