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成像信息的核桃林水分亏缺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shi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桃(Juglans regia L.)作为最重要的经济树种和木本油料树种,被广泛种植于世界各地,而且中国核桃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之而来的核桃园区灌溉用水问题日益突显。目前,华北低山丘陵区核桃园区的水分管理技术比较粗放,普遍存在灌溉时机不适宜、灌水量过大等问题,从而导致水资源浪费。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及时准确地诊断预报核桃园区的土壤水分状况以及植物水分亏缺程度。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实现冠层温度的实时、无损测量,基于冠层温度的植物水分状况研究对于探讨水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生理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利用所构建的水分亏缺图谱来诊断植物水分状况,同时,结合土壤含水量情况来实现适时、适量的合理灌溉以达到优化园区的水资源配置的目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冠层温度测量的不确定性分析为了探究和量化热红外成像系统进行核桃冠层温度测量过程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首先,进行敏感性分析,对冠层温度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叶片辐射率>环境反射温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距离。其次,对3棵样本树和4个方向的冠层温度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多重比较,表明南、北两个方向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不同角度之间差异不显著。然后,温度频数直方图反映出热红外图像呈现双峰分布特征,其中冠层像素点的峰值为25.1℃。最后,冠层内外温度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午后13:00冠层外部温度达到了最大值。冠层温度的不确定性分析为提高测量精度提供了理论依据。2.核桃冠层温度的精准提取为了能够准确的获取核桃冠层温度,研究对所提出的最佳像素点提取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验证。首先,在全部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范围内,发现像素点数量与平均温度之间在灰度值为95时存在拐点,该拐点处被认为是冠层内部像素点提取的临界值。然后,计算相邻灰度值所提取像素点的变异系数,并结合3种数据滤波算法来平滑的反映出像素点变异系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当灰度值等于108时,3种数据滤波算法与真实值发生交叉,该位置被认为是冠层外部像素点提取的临界值。而大于该临界值,提取的是土壤像素点,所以,冠层温度提取的最佳像素点为12119。最后,最佳像素点提取方法在不同空间上的验证结果表明变异系数仅为1%,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再将其与热电偶的测量结果相比较,发现两者之间温度差异不显著,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提取精度。3.土壤水分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为了科学化管理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核桃园区灌溉用水问题,利用固定式热红外A310f和无人机热成像TC640分别对样本树和不同处理样地进行拍摄。结果表明,午后13:00到14:00被认为是土壤水分预测的最佳时间段,且该时段的冠气温差存在明显分离,冠层温度显著高于空气温度,其变化范围为3~5℃。冠气温差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与太阳辐射呈正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的贡献值为75%。因此,利用冠气温差建立土壤水分预测模型,R2=0.64,p<0.001,RMSE=0.4,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拟合精度。再利用实测数据对所建立模型进行验证,R2=0.61,p<0.001,RMSE=0.3,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最后,将模型用于区域水分的预测,证明了其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4.利用植物水分亏缺指数诊断核桃水分亏缺程度为了评估植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的经验模型(CWSI Empirical Model,CWSIE)和理论模型(CWSI Analytical Model,CWSIA)用于诊断核桃水分亏缺的能力以及结合土壤相对有效含水率(Relative Available Water,RAW)图谱用于指导灌溉的可行性。分别构建了灌溉区域和非灌溉区域的CWSIE图谱和CWSIA图谱,从整体区域上来说,两种方法均能很好的反映核桃水分亏缺状况。但是,从样本树个体上来说,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特点。并将CWSI划分为四个部分:1>CWSI≥0.7,处于重度水分胁迫;0.7>CWSI≥0.4,处于中度水分胁迫;0.4>CWSI≥0.2,处于轻度水分胁迫;0.2>CWSI≥0,处于非水分胁迫。最后,对比基于不同模型构建的RAW图谱,当土壤水分充足时,基于CWSIE构建的RAW图谱对土壤水分的变化更为敏感;当土壤水分胁迫时,基于土壤水分预测模型构建的RAW图谱更接近于真实值。
其他文献
为实现森林植被从单功能向多功能的管理转变,需在不同空间单元上深入刻画和定量分析植被结构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其多功能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多功能管理技术。黄土高原环境恶劣、侵蚀严重、干旱少雨、林水矛盾突出,格外需进行林水协调的多功能植被管理。为此,在作为黄土高原重要水源地的宁夏六盘山区,选择了半干旱的叠叠沟小流域内典型坡面上的三种植被(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虎榛子灌丛、天然草地),于2010-2019年生长季
一般认为,土壤碳库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植被碳归还和土壤有机质分解两个过程,忽视植物细根凋落物残体作为土壤稳定碳的阶段及其蓄积效应将可能极大的低估其对土壤固碳作用的影响。高寒沙地由于脆弱敏感的生态环境特点,使其成为我国受荒漠化危害相对严重的区域之一。而大量实践证明植被恢复是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且处于恢复中的退化和沙化土壤通常拥有巨大的固碳潜力。但植被恢复后的人工林固碳能力尚未得到系统研究,特别是
本论文依据不同杂交杨的抗虫性差异,我们对不同栽植模式的野外试验样地进行评价,研究杂交杨混交人工林对林分联合抗虫性的影响,比较分析林分内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变化,并以杨树重要食叶害虫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inneaus)为例研究不同栽植模式下杂交杨的抗虫性机制,为杂交杨混交人工林的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以东北4种常用的杨树人工林品种,即迎春5号杨(Populus simo
森林结构是指构成森林的植物个体分布及其属性的连接方式,量化描述最近相邻木之间关系是认识和理解森林结构本质特征的前提和关键,林分状态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森林经营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因此,森林结构的全面系统解译及林分状态的综合评价至关重要。以往研究偏重强调林分状态的累加性或侧重林分整体或单方面结构特征,并未包含林木其它属性或形成系统完整的林分空间结构解译体系,如何有效整合空间和非空间结构信息,并在在林分状
调查了江西省7个毛竹主产区毛竹枯梢病(Ceratosphaeria phyllostachydis)的发病情况,分析不同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毛竹枯梢病发病程度的影响,林分的空间竞争潜力结构、单木间的空间结构对毛竹枯梢病的影响,探讨毛竹枯梢病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为毛竹林枯梢病防治和健康经营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竹龄、立竹度、均匀度、胸径和郁闭度5个林分因子与毛竹枯梢病之间的关系。结
灰肉红菇是一种食药用外生菌根菌,可与栲、栎等壳斗科树种共生形成菌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林下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目前还不能实现人工栽培。本研究以野外采集新鲜的灰肉红菇子实体及灰肉红菇根际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灰肉红菇进行二代加三代全基因组测序分析,了解灰肉红菇基因组成及其潜在的功能;对灰肉红菇不同部位进行转录组测序和代谢组分析,了解代谢物积累和相关的基因在不同部位的差异表达,揭示其相关的营养代谢和共生机
色素在花被(花萼和花冠)中不均衡的分布构成植物其独特的花色,它能够帮助植物吸引传粉者,同时也是花卉重要的观赏特性之一。因此,通过探索植物花色形成的分子机制可以为植物进化研究和花卉品种改良提供重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尽管许多研究已经报道了色素在花瓣中的合成机制,但是由不同类别色素在花被中不均衡分布所构成的花色的形成分子机制还尚未被系统地报道和描述过。大多数植物的萼片通常为绿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花色
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被誉为“茶族皇后”、植物界“大熊猫”,其特异的金黄花色为其增加了很大的观赏性,也是开展黄花茶花育种的珍稀遗传资源。为了解金花茶特异金黄花色形成的主要呈色物质与代谢过程、挖掘其调控的关键基因、解析其调控机制,本研究以金花茶为主要研究材料,对其花色形成与细胞内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测定花色形成相关的主要组分的含量,通过转录组测序挖掘金花茶花色调控
土壤动物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土壤食物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和调节生态系统服务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由于土壤生态系统在恢复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如何利用适当的干扰途径来促进森林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尚不清晰。鉴于此,本研究在对湖南会同地区杉木人工林、杉木人工林采伐撂荒20 a后形成的次生林(以下简称次生林)和成熟常绿阔叶林3个不同森林类型的土壤动物群落特
木质材料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天然绿色材料而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由于较低的导热性,限制了其作为导热材料的使用,而低熔点合金(LMA)具有较高的导热性和较低的熔点,因此,为了改善木材的导热性能,可将环境友好型的低熔点合金浸渍到木材基体中,从而形成木基金属功能复合材料。然而,未经处理的木材基体渗透性有待提高,本论文以经过高强微波处理的辐射松膨化木为基体,采用不同的浸渍方法对膨化木进行处理,制备的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