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费尔克劳夫的三维分析模型,本研究结合互文性理论与批评话语分析构建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选取100篇关于两会的新闻报道,对比分析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报道情况。通过对比互文性的不同点和相似之处,本研究从语言特点,生成机制和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展开了关于两会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本研究旨在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通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对比,发掘不同互文性文本中隐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分析语料均选自于两家报纸网站中,从2013年至2017年,每年3月1日至3月15日期间关于两会的新闻报道。本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为定量法和定性法。定量法用于分析语言特点和生成机制的分布和频率;定性法用于讨论社会背景是如何影响文本中暗含的意识形态。本论文得出结论:《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在报道两会同一事件时,在语言特点,生成机制和社会背景上存在差异与相似之处并体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纽约时报》追求自身利益而保护其霸权地位,削弱中伤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中国日报》向世界呈现了一个友好负责的中国形象,并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理论上,将费尔克劳夫的互文性理论和三维分析模型结合起来是有效可行的,它不仅拓宽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应用范围,而且丰富了互文性理论的实证性研究;实践上,本研究帮助读者提高了语言意识并培养了批评阅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