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虽然表现为全身系统性炎症,但关节滑膜是RA的主要病变起始部位,关节滑膜局部存在各种炎性细胞浸润,高度增生的滑膜细胞进而导致了关节骨和软骨的侵蚀性破坏是RA发病的基本的病理特征[1]。正常的滑膜是由衬里层和衬里下层组成。然而,在RA病人中,CD4+T细胞,B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侵袭了滑膜造成了衬里层高度增生以及衬里下层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随后的免疫反应如炎症介质以及降解酶的分泌驱使局部软骨和骨破坏。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多病因的疾病,RA确切的病理机制尚没发现,以往研究认为RA是由基因遗传、环境压力(例如吸烟)以及感染微生物等三方面协同作用而导致的疾病[2]。但自身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在RA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6]。有研究认为由RA-相关的HLA-DR分子递呈的自身抗原活化了抗原特异的免疫细胞启动了滑膜炎症。当前,诱导RA自身免疫反应的特异的自身抗原仍然不清楚。但是以往研究也发现了大量的自身抗原,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包括蛋白聚糖、Ⅱ型胶原、人软骨细胞糖蛋白-39(HCgp-39)等关节来源的;二是包括EBV反式作用因子、hsp60、大肠杆菌dnaJ等与人具有高度同源性的微生物抗原;三是包括瓜氨酸化修饰的filaggrin和免疫球蛋白G等转录后修饰抗原[7-9]。另外研究发现亲和纯化的抗瓜氨酸化的抗体可以识别表达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炎关节上的抗原[18]但是目前发现的这些自身抗原尚未发现有明确的RA疾病相关性,例如II型胶原,虽然有些RA患者血清中存在Ⅱ型胶原抗体,但是存在的Ⅱ型胶原的自身抗体与RA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19],因此寻找新的RA疾病特异性的相关的自身抗原,深入探讨RA疾病的分子功能为进一步阐释RA病理机制奠定基础,并能为发展RA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分子靶点。近些年,蛋白组学理论和技术上都有很大的进展,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作为蛋白组学的一个分支,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筛选自身抗原的一种技术,它是首先用二维电泳技术得到正常组织蛋白质的表达谱,然后通过免疫印迹技术找到与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点来进一步研究蛋白质与疾病的关系。因此,我们拟采用血清蛋白组学技术寻找RA病人的自身抗原。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血清蛋白质组学技术从RA滑膜组织中筛选出只与RA血清反应的蛋白点,然后选取这些蛋白点进行MODI-TOF质谱测序;再次我们通过免疫荧光、ELLISA法进一步鉴定选取的蛋白点;最后我们通过分析临床相关诊断指标与候选抗原之间的相关性来了解它对临床的诊断和预测意义。研究结果显示:我们应用二维电泳和MODI-TOF质谱测序技术从RA病人的滑膜组织筛选出类胰蛋白酶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候选自身抗原。我们在RA病人的滑膜组织和血清中都检测到高水平的类胰蛋白酶以及相应的自身抗体。进一步,激光共聚焦显示RA病人滑膜组织中类胰蛋白酶与其IgG存在共定位,重要的是类胰蛋白酶水平与RA疾病的临床指标如类风湿因子、28关节评分以及抗环状瓜氨酸化的肽有明确的相关性。我们的结果表明类胰蛋白酶不仅参与RA疾病的发生而且它在血清和滑膜中的存在可能作为RA疾病的诊断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