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林寺现象”是新时期以来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新现象,少林寺的发展也被总结为“少林寺模式”,少林寺模式甚至被引进到了全国各地,昆明官渡少林寺便是其中一例,当前人们对这种佛教发展模式意见不一,一般认为少林寺的发展是走向市场的,其神圣的宗教属性是逐渐式微的,是走向世俗化的,认为少林寺模式给佛教发展带来的是机遇还是挑战有待时间的检验。也有观点认为少林寺模式值得肯定,是符合中国人间佛教建设规律。以现代企业制度来比拟并分析一座寺院,其间当然包含着一层公众的疑问。这种称谓准确与否,答案未必是那么直接。解答这一疑问,我们必须回到并且进入少林寺本身。30年的改革开放,一座寺院正在发生生存方式的演进,如果我们失去观察,任何答案不免武断。其实,在少林寺之前,中国佛教的人间化发展已有太虚大师的开拓,而在海峡对岸,星云法师的佛光山人间佛教建设也达到了“神圣与世俗的统一”。本文借助宗教学神圣与世俗理论考察少林寺的发展模式,同时结合对昆明官渡少林寺的个案调查,对“少林模式”做一客观的探究。本文认为,“少林模式”是一种神圣空间的世俗化,世俗化可以理解为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一种互动,反映了宗教在现代社会的一种发展趋势,宗教在新时期的某些表现可看作是宗教面对世俗化的一种自我调适。本文认为世俗化作为一种思潮,不可避免会对宗教的神圣造成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宗教会走向灭亡。当然,这种调适并非是毫无顾忌的适应,必须有所保持和节制,即是如何解决神圣与世俗的协调问题,走进世俗而不被世俗所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