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在金融扶贫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扶贫小额信贷作为金融扶贫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效地解决了贫困户担保难、融资贵的问题。本文阅读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通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X市扶贫小额信贷及其风险补偿机制的运行状况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在X市扶贫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大力推广下,扶贫小额信贷投放量增长迅速,在地域分布上贫困地区投放量显著高于非贫困地区,在已开办此类业务的银行中农合机构是主力军,占据了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为贫困户生产经营、创业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与扶贫小额信贷相配套的风险补偿机制也在各县(市、区)设立起来并陆续启用,按照政策要求对当地因扶贫小额信贷造成的坏账损失进行补偿。在实际调查中发现,X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现行评级授信手段单一,信用评定存在主观、片面的问题,对整个信贷生命周期的监控不到位,银行与贫困户之间存在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补偿机制方面,现行管理办法中对风险补偿机制启动条件规定不具体,在风险补偿金申请时间、频率及审批时限上缺乏明确规定,对未实质归还贷款的贫困户没有强制要求纳入人行征信系统;在各地风险补偿金的筹集上,存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到位不及时、贷款放大倍数标准不一、未明确最小规模等问题;扶贫小额信贷各相关部门联防联治不足,存在沟通不畅、程序繁琐、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致风险补偿金难以及时足额扣补;在风险防控队伍上,人手相对不足且素质有待提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健全X市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的对策。建议政府牵头构建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识别预警机制,缓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细化风险补偿机制的标准和流程,扩充风险补偿金的来源渠道,对风险补偿金进行动态管理,在扶贫小额信贷相关部门间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推广电子办公平台,加强部门协同。此外,还应大力引进风险治理领域的专业人才,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