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脉夹层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从主动脉夹层首次被描述到现在的250多年时间里,人们对主动脉夹层的分型、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日趋完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主动脉夹层的检出率和发病率不断上升,但主动脉夹层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由于文化、生活习惯、遗传背景和医疗条件随地域分布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多中心研究体系的建立。1996年,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注册研究体系(International Registry of Acute Aortic Dissection,IRAD)的建立,使人们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随访等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促进了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但是IRAD主要纳入的是西方发达国家人群,研究主要集中在白种人,不能完全反映我国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现状。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国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现状及临床特征,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资助下西京医院牵头建立了包括我国15个心血管外科中心的国人主动脉夹层注册登记研究体系(Registry of Aortic Dissection in China,Sino-RAD)。另一方面,遗传因素在主动脉夹层发病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以及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了大量复杂疾病/性状相关的易感基因。我们在已建立的我国多中心主动脉夹层注册登记的基础上,对我国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主动脉夹层临床诊治起到指导作用,并对主动脉夹层的基因易感性进行初步研究,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基础。第一部分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临床特征研究研究目的:明确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特征并与IRAD公开发表的数据进行比较,以明确我国与国际急性主动脉夹层在发病危险因素及治疗临床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研究方法:从Sino-RAD数据库中提取入院时间为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统计分析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死亡率等临床特征,并对比分析我国与IRAD发表的数据有无差异。研究结果:1.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国人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共录入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1003例,平均年龄51.8岁,男女比3.5:1。与IRAD发表的数据相比: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年龄较低(51.8±11.4 vs 63.1±14.0,P<0.01),男性患者比例大(77.8%vs 65.3%,P<0.01);伴高血压(58.7%vs 72.1%,P<0.01)、动脉粥样硬化(15.0%vs 31.0%,P<0.01)、糖尿病(1.5%vs 5.1%,P<0.01)和马凡综合征(2.5%vs 4.9%,P<0.01)的比例均低于IRAD;疼痛发生率高,但低于IRAD(89.6%vs 95.5%,P<0.01);保守治疗(27.4%vs 47.6%,P<0.01)、外科治疗(25.0%vs 52.3%,P<0.01)的患者和院内总死亡率(10.3%vs 27.4%,P<0.01)均低于IRAD,特别是外科治疗死亡率较低(5.6%vs 26.7%,P<0.01),而保守治疗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28.0%vs 28.1%,P=0.99)。2.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国人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共录入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30例,平均年龄50.5岁,男女比3.2:1。与IRAD发表的数据相比:我国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年龄较低(50.5±11.2 vs 61.1±14.1,P<0.01),男性患者比例较大(76.3%vs 66.9%,P<0.01);伴高血压的比例(51.4%vs67.0%,P<0.01)低于IRAD,伴动脉粥样硬化(30.7%vs 27.7%,P=0.24)、糖尿病(1.9%vs 4.0%,P=0.06)、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0.9%vs 4.2%,P=0.1)和马凡综合征(5.1%vs 6.2%,P=0.48)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保守治疗比例较高(35.6%vs17.8%,P<0.01),外科治疗比例较低(52.6%vs 82.2%,P<0.01);院内总死亡率(18.1%vs 30.6%,P<0.01)、保守治疗死亡率(42.5%vs 58.2%,P<0.01)和外科治疗死亡率(5.3%vs 24.7%,P<0.01)均低于IRAD。3.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国人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共录入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573例,平均年龄52.7岁,男女比3.8:1。与IRAD发表的数据相比:我国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年龄较低(52.7±11.1 vs 64.2±13.5,P<0.01)且70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更小(7.7%vs 39.6%,P<0.01),男性患者比例更大(78.9%vs 68.9%,P<0.01);伴高血压(64.3%vs 77.9%,P<0.01)、动脉粥样硬化(3.1%vs 35.8%,P<0.01)、糖尿病(1.2%vs 6.4%,P<0.01)和马凡综合征(0.5%vs 2.7%,P<0.01)的比例均低于IRAD;保守治疗(21.3%vs 71.1%,P<0.01)和外科治疗(4.4%vs 15.7%,P<0.01)的患者比例均低,介入治疗比例较高(69.6%vs13.3%,P<0.01);院内总死亡率(4.5%vs 12.3%,P<0.01)、外科治疗死亡率(8.0%vs 30.8%,P<0.05)和介入治疗死亡率(2.5%vs 9.1%,P<0.05)均低于IRAD,而保守治疗死亡率(9.8%vs 8.8%,P=0.16)无统计学差异。4.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国人主动脉夹层数据库共录入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430例(占42.9%),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573例(占57.1%)。A型发病年龄低于B型(50.5±11.2 vs 52.7±11.1,P<0.01),伴高血压比例低于B型(51.4%vs 64.3%,P<0.01),伴饮酒(23.2%vs 14.6%,P<0.01)、吸烟(43.1%vs29.3%,P<0.01)、动脉粥样硬化(30.7%vs 3.1%,P<0.01)、马凡综合症(5.1%vs0.5%,P<0.01)和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0.9%vs 0.2%,P<0.01)比例均高于B型。A型常表现为背痛(71.9%)和胸痛(26.0%),而B型多见背痛(80.8%)。A型52.6%的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死亡率为5.3%;A型保守治疗占35.6%,死亡率为42.5%。B型69.6%选择介入治疗,死亡率为2.5%;保守治疗占21.3%,死亡率为9.8%。第二部分国人主动脉夹层与FBN1基因关联性的初步研究研究目的:通过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FBN1基因进行初步研究,旨在为研究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相关基因的关联性打下基础。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综合征型主动脉夹层、家族性主动脉夹层、外伤因素引起的主动脉夹层除外)的住院患者为病例组。对照组从同期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中抽取。每名研究对象抽取静脉抗凝血2 ml并提取基因组DNA。选取FBN1基因的11个SNPs位点,通过Mass ARRAY基因分型方法对SNPs位点分型进行检测,用显性模型、隐性模型和加和模型研究国人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与FBN1基因上述SNPs位点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746例,其中病例组299例(男性229例女性70例),对照组447例(男性296例女性151例)。对照组11个SNPs位点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遗传模型显示两组间11个SNPs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均无统计学差异。连锁不平衡分析发现rs1036477和rs140598、rs4774517和rs755251两组位点间存在较强水平的连锁不平衡。MDR分析发现rs1036477和rs1042078及rs1036477和rs4774517位点间交互作用较强。结论1.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病平均年龄为51.8岁,其中A型为50.5岁,B型为52.7岁,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均比IRAD小10岁左右,小于40岁患者比例较大,提示我们要加强对年轻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防治工作。2.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男性患者比例为77.8%,明显高于IRAD。3.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致病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占58.7%、动脉粥样硬化占15.0%、糖尿病占1.5%、马凡综合征为2.5%,均低于IRAD,但也需要加强宣教,积极防治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致病危险因素。4.我国急性主动脉夹层胸痛发生率为89.6%,是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5.与IRAD发表的数据相比,我国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保守治疗比例较高(35.6%vs 17.8%,P<0.01),外科治疗比例明显低于IRAD(52.6%vs 82.2%,P<0.01);而保守治疗死亡率(42.5%)明显高于外科治疗死亡率(5.3%),提示对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应积极争取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6.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介入治疗比例高(69.6%),死亡率仅为2.5%,明显低于IRAD(2.5%vs 9.1%,P<0.05)。7.对FBN1基因相关的11个SNPs位点MDR分析发现rs1036477和rs1042078及rs1036477和rs4774517位点间交互作用较强,提示当同时携带rs1036477和rs1042078或rs1036477和rs4774517时其发生主动脉夹层的风险增高;但暂未发现选定的FBN1基因SNPs位点与我国散发性主动脉夹层发病之间的确切关联,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