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教师隐性知识的来源、结构和认知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教师隐性知识来源的途径、获取机制和表现方式的理论分析,发现来源途径主要有经验和内隐学习。针对经验与教师隐性知识的关系,采用情境测验的方法测量教师隐性知识的结构,结果表明:教师的隐性知识在性别、教龄、职称和班主任身份上都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教龄的增高、职称的升高和班主任经验的增多,教师的隐性知识水平显著增加。对于内隐学习与教师隐性知识的关系,采用主观测量和加工分离程序的方法探索隐性知识在内隐学习中的认知机制。实验一采用主观测量的逻辑,结果表明:随着序列学习的进行,被试反应时显著降低;规则组段和随机组段的反应时和正确率都有显著差异,被试生成测验正确率与信心评价不相关,即被试在此学习过程中获取了隐性知识,并存在无意识加工。实验二采用主观测量与加工分离程序相结合的逻辑,结果表明:随着序列学习的进行,被试反应时显著降低:完成包含任务和排除任务结果表明被试获取了显性知识,被试包含任务的正确率与信心评价显著相关,排除任务的正确率与信心评价不相关,即被试获取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存在无意识加工和意识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