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脊髓损伤是神经源性膀胱排尿机能障碍的最常见原因,常造成肾盂扩张积水、泌尿系感染,最终造成肾功能受损或丧失,肾功能衰竭是此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对此类疾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在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膀胱在功能上与神经状况的改变仍是有争论且需要认识的问题。本课题采用脊髓横断的方法对犬脊髓行不同平面横断性损伤,建立犬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观察尿流动力学改变,检测膀胱组织中NOS、NPY的变化,从而探讨脊髓不同平面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类型,脊髓损伤后排尿机能障碍的膀胱调节机制。方法1动物模型制备1.1动物分组:选用家犬14只,均为雌性,体重14-17公斤。适应性饲养一周后,按照随机化原则分为:实验组三组,其中A组4只,于胸8、9平面横断脊髓;B组4只,于腰1、2平面横断脊髓;C组4只,于腰7骶1平面横断脊髓。对照组2只。各组间体重无显著性差异。1.2 动物模型制作:硫喷妥钠25mg/kg体重静脉麻醉,并行气管插管,背正中切口,以咬骨钳咬除椎板,切开硬膜,按分组以小尖刀横断脊髓,明胶海绵止血,缝合切口。对照组仅咬除椎板,不行脊髓横断。手术后一周每日每犬均给予<WP=4>生理盐水500ml加青霉素320万单位及10%葡萄糖500ml静点。2指标观察2.1脊髓功能观察:脊髓损伤后,依胥少汀提出的六级后肢行为学进行双后肢及尾部截瘫的功能测定。2.2尿动力学检查:测量膀胱压力、膀胱容量与反射性排尿改变。各组动物于伤前及伤后1天行尿动力学检查。实验组于伤后3周再次行尿动力学检查。与尿动力学检查同期观察动物排尿情况。2.3膀胱壁组织学观察:伤后3周,尿动力学检查显示神经源性膀胱模型成功后,处死各组动物取膀胱,分别取膀胱前壁及膀胱三角区全层标本1.0×1.0cm各一块。放入4%多聚甲醛固定约24小时,石蜡包埋。HE染色光镜下观察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膀胱肌间神经丛NOS、NPY等神经递质的变化,行半定量分析,并应用CMIAS系列多功能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在物镜放大10倍20个视野下的阳性神经面密度值。2.4 数据处理:本实验计量资料数据均采用xˉ±s表示,采用SAS6.12统计软件,选用成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检验水准 α=0.05;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膀胱肌间神经丛NOS、NPY阳性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面密度值结果,提供全部数据,采用SAS6.12 统计软件,选用成组设计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检验水准 α=0.05;膀胱肌间神经丛NOS、NPY阳性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结果,检验方法采用成组设计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及多个样本两两<WP=5>比较的秩和检验(Nemenyi法),检验水准 α=0.05。结果1脊髓功能情况:实验A组及实验B组犬脊髓功能均为Ⅰ级,实验C组犬脊髓功能两只为Ⅰ级,两只为Ⅱ级。:实验组所有动物后肢完全截瘫,至21天无恢复。对照组健康无截瘫,脊髓功能均为Ⅵ级。其中实验A组分别于术后2天及术后4天各死亡一只。2尿动力学检查情况:术前各组均为正常犬膀胱容积压力曲线。术后1天实验组均处于脊髓休克期,呈高顺应性膀胱。术后21天实验A组为小容量、高压膀胱,实验B组为大容量低顺应性膀胱,实验C组为逼尿肌无反射,膀胱容量增大,感觉消失,高顺应性膀胱。3光镜检查结果(HE染色)正常对照组未发现粘膜下层及肌间神经丛病变。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组粘膜层移行上皮有轻度增生,细胞核大,深染层次增多,可见部分移行上皮脱落;粘膜、粘膜下层、平滑肌层大量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浸润,以固有膜为主;平滑肌层部分增厚,肌细胞肥大,胞浆淡染。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4.1 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 synthase,NOS)阳性细胞均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着色,棕黄色,着色深。分布于膀胱粘膜下层、固有膜、平滑肌层,在固有膜及肌层血管周围亦较丰富。4.2 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 NOS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膀胱三角区较膀胱前壁NOS分布明显增多(P<0.05),实验A、B组膀<WP=6>胱前壁、膀胱三角区免疫反应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A 、B组内膀胱三角区免疫反应性较膀胱前壁明显增加(P<0.05),A、B组间NOS分布无差异(P>.05);实验C组膀胱前壁、膀胱三角区免疫反应性均较正常对照组、实验A、B组减少(P<0.05)。NPY免疫组织化学半定量分析结果:对照组膀胱三角区较膀胱前壁明显增多(P<0.05),实验A、B、C组,膀胱前壁及膀胱三角区NPY分布均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A组、B组及C组间,膀胱前壁及膀胱三角区NPY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4.3 对NOS、NPY免疫组织化学图像分析的结果与半定量分析结果一致。结论1 脊髓横断为制备神经源性膀胱动物模型的一个较好方法,但高位脊髓横断死亡率较高。2 胸8、9平面脊髓横断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括约肌不协调型膀胱;腰1、2平面脊髓横断组为逼尿肌反射亢进至形成反射性排尿型膀胱;腰7骶1平面脊髓横断组为逼尿肌无力残余尿大量型膀胱。3 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后,膀胱肌层NOS、NPY的分布发生变化。胸8、9和腰1、2平面脊髓横断组,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