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约80%为非小细胞肺癌。肺癌患者的死亡率高,仅有15%左右患者生存期超过五年。许多临床和实验证据表明肿瘤浸润巨噬细胞(TIMs)有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巨噬细胞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下分化为高表达CD163等分子的表型。因此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M-CSF的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与肿瘤的进展、转移的关系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关系,有利于提高NSCLC患者的预后。材料与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2005年至2006年间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NSCLC标本47例,其中男28例,女19例,年龄29-75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分期I期18例,II期5例,III期21例,IV期3例。鳞癌19例,腺癌28例。病理分级参照WHO标准,1级7例,2级22例,3级18例。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癌旁肺组织的M-CSF表达情况和CD163+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以及它们的分布规律。分析M-CSF表达情况、CD163+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1. NSCLC中M-CSF表达和分布M-CSF蛋白主要表达在肺癌细胞胞浆内,癌旁肺组织支气管上皮胞浆部分表达,肺泡上皮少量或无表达,间质中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部分表达。NSCLC中肿瘤组织M-CSF密度(0.026±0.023)高于癌旁肺组织(0.006±0.004)。(t=6.436,P <0.05)。2. NSCLC中CD163+巨噬细胞分布CD163特异性表达在巨噬细胞的胞浆、胞膜处,未见淋巴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肿瘤细胞表达。肿瘤的癌巢、癌内间质、癌正常交界区及癌旁肺组织均可以见到CD163+巨噬细胞浸润,癌正常交界区TIMs密度(67.95±42.56)高于癌内间质(58.28±33.36)、癌巢(45.38±29.10)及癌旁肺组织(11.02±8.54),t=2.203,t=3.055,t=9.056,P <0.05。3. NSCLC中M-CSF的表达与CD163+巨噬细胞密度的关系肿瘤内M-CSF密度与癌巢、癌内间质、癌与正常交界区CD163+TIMs密度正相关,随着肿瘤内M-CSF密度增加,癌巢、癌内间质或癌与正常交界区CD163+TIMs密度增高(r=0.701, r=0.361,r=0.364,P <0.05)。4. NSCLC中M-CSF的表达及CD163+TIM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M-CSF高密度者(≥0.021平均光密度值)在1+2级分化NSCLC的比率35%(10/29),在3级分化NSCLC的比率78%(14/18),低分化癌的M-CSF密度明显高于中高分化癌(χ~2=8.331, P <0.05)。而M-CSF蛋白密度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等无关(P>0.05)。交界区CD163+TIMs高密度者(≥70.00个)在I+II期的比率33%(7/21),III+IV期的比率68%(15/22),淋巴结无受累的比率30%(6/20),淋巴结受累的比率70%(16/23)。临床分期越高或淋巴结受累,交界区CD163+TIMs密度越高(χ~2=5.222,χ~2=6.702,P <0.05)。而癌巢、癌内间质CD163+TIMs密度与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0.05)。5. NSCLC中M-CSF的表达及CD163+TIM密度与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交界区CD163+TIMs密度高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684d)少于CD163+TIM密度低的(1615d,χ~2=15.776,P <0.05)。癌巢、癌内间质CD163+TIM密度及肿瘤内M-CSF密度与生存期无明显关系,P >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交界区CD163+TIM密度和临床分期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CD163,HR 3.96;95%CI,1.70~9.23; 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及癌旁肺组织中均存在M-CSF的表达及CD163+TIMs,癌组织的M-CSF的表达及CD163+TIMs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且随着癌组织的M-CSF的表达增高肿瘤不同部位的CD163+TIMs明显增高。交界区CD163+TIM密度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