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爸爸去哪儿》创意比较研究

来源 :吉首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fasof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意,是一种思维,是文化产品的核心要素,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它能使客观对象发生本质性或颠覆性的改变,让事物产生新的、与众不同的品质,并且在感觉上给人以强烈的震撼。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创意”,更强调突破文化现存观念或现存形式,对其表现方式进行颠覆,进而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丰收。因此,本文对于《爸爸去哪儿》这一“现象级”文化产品的分析,以“创意比较”作为切入点,力求理清韩中两版节目的创意原因、特点和效果,希望能在节目众多要素中删选出最核心、最关键的支点,以供其他相关文化产品参考借鉴、扬长避短。通过对有关文献的前期梳理和节目内容的比较研究得出,中韩《爸爸去哪儿》节目在节目参与嘉宾、节目内容的选择设计两方面的创意尤为突出。“明星亲子乡村体验”这一主体任务的设置不仅使星爸萌娃们相继在身份上、空间上产生了反差,而且双重反差的互相作用和融合,加强了“明星”、“亲子独处”、“乡村体验”三者之间的勾连性和融合性,促成了创意聚合力的形成。而主持人、妈妈等主体的形象以及任务设置、节目场景、叙事节奏等方面在表现张力和程度的不同,使得“过生活”这一个司空见惯的行为动作转化为兼具视觉冲击性,互动体验性、悬念冲突性、社会观照性等特性的热点话题,让现代社会中“奶爸萌娃”的文化现象换发了新的消费和传播活力。除了对细节的把握与创意设计外,中韩《爸爸去哪儿》两版节目创意核心可归结为“情趣”。虽然这一说法比较笼统,却恰恰揭示了《爸爸去哪儿》乃至是其他文化产品创意的关键秘诀、立身之本,即情感传递和趣味表达的兼顾。中韩两版节目不约而同地采用“以情动人”的策略,首先便实现了基础性的吸粉任务。因为两节目中的“情”,不仅包括了粉丝对于明星的追捧热情,都市人对于传统乡野的眷恋之情,父子、父女之间的血脉亲情,更囊括了互帮互助、患难与共的人间温情。上述这些,共同编制了一个极为丰富且多元的情感网络,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受众的精神欲求,代入性、震撼力极强。另一方面,由于中韩两国地域环境、文化背景、受众消费习惯、产业成熟度等方面的不同,节目制作组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在趣味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相应的调整和取舍,形成了“大异其趣”的效果。而“趣”也并非简单戏谑引来的乐趣,它更包含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志趣和意趣。由此可知,在进行文化产品创意时必须时时以受众为重,打造趣味共同体,注重情感体验。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情”、“趣”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往往呈现“情中有趣”、“趣中有情”的状态。此处虽然将“情”、“趣”两者分开阐述、分析,并非要僵硬地将两者分开,只是为了引起创意者对这二者的重视和融合运用,以便于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提升受众粘性。
其他文献
本文意在研究《麦田的守望者》文本的叙事进程和内在动力,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尝试通过理论推导而非感性分析,对“如何辨识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者与隐含作者声音”这个问题加以
Polysulfonamide (PSA) was synthesized at room temperature, the polymerization based on terephthaloyl chloride and 3,3 -diaminodiphenylsulfone in the common sol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