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山区道路工程建设中经常涉及路堑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评价问题。在路堑岩质边坡中,节理化岩质边坡较多,其破坏模式主要受优势结构面控制,其中以楔形破坏为主。本文依托镇江某路堑边坡工程,在分析路堑节理化岩质边坡破坏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典型的群发性楔形破坏模式。场区内典型的群发性楔形破坏模式与软弱夹层及节理面特征有关。本论文首先分析了软弱结构面的类型及其性质,找出了影响楔形破坏群发性的关键软弱夹层。其次按照岩性及强度特征对节理化复杂岩体特征进行了分区。最后对水平分布的陡倾砂岩群发性楔形破坏及垂直分布的陡倾灰岩群发性楔形破坏进行了定性分析及定量评价。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研究区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发现坚硬岩石节理化岩质边坡的破坏模式与其他岩体边坡破坏模式不同,以水平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模式和垂直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模式为特点。(2)根据优势面理论,研究了软弱结构面类型及其性质,发现粉砂质泥岩软弱夹层对水平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有重要影响,溶蚀软弱夹层对垂直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具有控制作用。其余类型软弱夹层也是构成边坡多种破坏模式的边界,影响边坡的局部稳定性。(3)按照岩性及强度特征对南北通道路堑岩质边坡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发现节理对群发性楔形破坏具有重要影响。场区内的节理面、层面、临空面围限形成了多个楔形块体,为群发性楔形破坏提供了几何条件。(4)采用极限平衡理论和矢量计算方法进行边坡稳定性评价,结果表明,砂岩区水平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影响范围较小,楔形体较稳定。灰岩区垂直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影响范围较大,稳定性较差。另外,灰岩区垂直分布的群发性楔形破坏具有多种可能的群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