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说雅》一书进行客观的描述、研究和评论,力图呈现出《说雅》作为一部中国语言学著作的全貌,试图将其内容、编排体例、意义价值及其局限性做一个系统的描述,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说雅》的名义、作者及史料记载,在这一部分中简要概述《说雅》的名义,通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小序得出结论:“说”指《说文解字》,“雅”指《尔雅》,《说雅》即是《说文解字》的“雅体化”。并在这一部分中介绍作者朱骏声以及《说雅》在史料中的记载情况。第二部分将《说雅》的内容同《尔雅》进行了较为细致的逐篇比较,得出以下结论:《说雅》在体例上力求仿照《尔雅》,篇下内容也力求与《尔雅》保持一致,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其取字于《说文解字》,所以用《尔雅》的内容框架并不能概括《说雅》,在内容上《说雅》表现出了丰富并且博杂的特点,在训释特点上《说雅》更注意对词语进行细致地区分,在同一义类下,《说雅》有着更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从第四篇开始至第十九篇,其内容更能呈现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第三部分为对《说雅》编排体例特点的介绍,在这一部分中对《说雅》一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概述,并指出其编排体例的矛盾之处及其原因,即同意符古韵又同部的字不排列在一起,其原因是朱骏声对《说文解字》释义的辨析,认为其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同义、同形、古韵又同部的字不排列在一起,其原因是朱骏声着眼于总概念下的下属概念。故关于《说雅》的编排体例,其中的看似与其总原则相矛盾之处,其实是出于作者朱骏声的独具匠心,由此也可以看出《说雅》并不是对《说文解字》的简单机械地排列。第四部分为《说雅》与朱骏声的转注理论,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讨论了朱骏声的转注理论是否在《说雅》一书中得以体现。第五部分为《说雅》的贡献及其局限性。在这一部分中,主要讨论了《说雅》一书对传统训诂方式的贡献,即《说雅》突破了传统训诂学中单一的训诂方式,将形、音、义三个要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在训释字词方面,给后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并且在这一部分中讨论了《说雅》一书对《尔雅》和《说文解字》的突破以及《说雅》一书对辨析古汉语中同义词的贡献。在这一部分的最后着重讨论了《说雅》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