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全球重大课题之一,是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急性HCV感染者约50%~85%会转为持续性感染,且是引起肝硬化及肝癌的重要因素。HCV感染人体后,宿主免疫系统活化,产生并释放各种细胞因子,其中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它不仅可以直接诱导肝细胞的凋亡,引起肝细胞炎性反应,还可以诱导淋巴细胞产生IL-2、IL-6、IL-12、IFN-γ等,因此肝组织中出现大量的细胞因子,形成细胞因子网络的活化,这些细胞因子促进肝内炎症反应,介导肝细胞损伤,从而使肝脏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同时由于HCV RNA聚合酶缺乏校对功能,整个基因组呈现高度的基因异质性,致使HCV容易形成准种变异。新的变种影响抗体和T细胞的识别能力,破坏宿主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逃避宿主的免疫清除。本文首先分析了HCV感染中血清TNF-α及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Ⅱ(sTNFR2)在不同病情丙型肝炎中的水平。同时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对HCV进行基因分型,探讨丙型肝炎在我省的基因分布特点,分析基因型与TNF-α、sTNFR2的关系,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提供了参考依据。方法:(1)病历选择和血清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2例,清晨空腹肘静脉采血。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肝功能、HCV RNA定量等临床资料。选择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2)分别测定样本及对照血清TNF-α及sTNFR2,结合临床资料,分析TNF-α系统在HCV感染中所起的作用。(3)提取各样本HCV RNA,逆转录后设计引物扩增5’非编码区(5’NCR)。以5’NCR为目的基因,分别用内切酶HaeⅢ、Bsh1236Ⅰ进行酶切得到不同长度基因片段,分析结果,确定基因型。(4)分析TNF-α、sTNFR2水平与基因型的相关性,探讨基因型致病轻重不同的部分机制。结果:(1)62例丙型肝炎患者,中重度组TNF-α、sTNFR2及sTNFR2/TNF水平高于轻度组,均高于对照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NF-α、sTNFR2及sTNFR2/TNF水平与ALT、TBIL水平均呈正相关,P<0.001;并与HA、ⅣC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3)HCV RNA在80~、103~、104~、105~四个等级时TNF-α、sTNFR2和sTNFR2/TNF无统计学差异,但在106~时,TNF-α、sTNFR2及sTNFR2/TNF均较高,与前四个等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基因分型结果显示,1b型43例(69.4%),2a型14例(22.6%),1b/2a混合型1例,1a型1例,3a型1例,未分型2例。基因1b型患者TNF-α、sTNFR2及sTNFR2/TNF水平较高,与2a型相比,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01)。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系统与病情轻重有明显相关性。TNF-α系统反映机体强烈的免疫反应和肝细胞损伤,可作为动态观察免疫反应状况及判断预后的指标。HCVRNA载量较高时,TNF-α、sTNFR2及sTNFR2/TNF水平也相应升高。HCV可作为TNF-α的强烈诱导剂,直接刺激巨噬细胞释放TNF-α。基因1b型患者血清TNF-α及sTNFR2水平高于2a型。不同基因型致病轻重与TNF-α系统有一定关系。本组丙型肝炎患者仍以1b型和2a基因型为主,其他基因型及混和型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