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P.Guildford)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性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因此,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生物学课程是高中阶段重要的科学课程,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更应与时俱进,大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笔者试图在借鉴众家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开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改变当前我国的课堂教学只强调思维活动的统一性,要求统一答案、统一格式,把书本知识看成一成不变的真理,严重束缚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发展的不良现象。试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使生物学教学能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本论文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教育统计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论文的主体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意义。从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新课改的要求、国内外关于发散性思维的研究现状三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是发散性思维的概述。本部分主要阐述了发散性思维的概念、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区别和联系、发散性思维的特征以及发散性思维的几种常见形式。第三部分是关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理论。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生物学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理论基础,并简要介绍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本原则、实施条件以及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影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阻碍因素。第四部分是关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学实施的设计。本部分结合具体示例、案例阐述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本方法、教学策略、实施过程以及几种常用的评估方法。第五部分是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实验研究。把本文所提出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原则、方法、策略、评估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检验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可行性,并证实了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策略水平、学习成绩等方面均能起到促进作用。第六部分是结论。对本文的研究结论做了一个总结。第七部分是讨论及建议。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