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在所有的周围神经退行性遗传性病变中,腓骨肌萎缩症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人群发病率大约为两千五百分之一[1]。本病首先是由Charcot、Marie和Tooth于1886年报道,因此也称为夏科-马丽-杜斯病(Charcot-Marie-Toothdisease,简称CMT)。基于神经病变与遗传形式的差别,把CMT分成CMT1型(脱髓鞘型)、CMT2型(轴突型)、CMT4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CMT1型)、DI-CMT型(中间型)和CMTX型(X连锁显性或隐性遗传型CMT)[2,3]。CMT多在青少年时期起病,进展较为缓慢,不影响预期寿命,大多从足部、小腿等部位开始,逐渐向下肢近端进展,严重的还会向上肢和脊柱累及。临床表现为高弓足、锤状趾、"鹤腿"、爪形手、脊柱侧凸等,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痛、温、触觉的缺失。据统计,CMT平均发病年龄为14岁,因病程缓慢,平均就诊年龄为24岁[4],一般患者倾向于发病多年后至成人医院就诊,儿童CMT报道较少。本研究对近2年内本院确诊的共5个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先证者进行临床和基因方面的研究,以探讨儿童期发病CMT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研究对象和方法:采集患儿临床资料,对其进行评估和肌电图检查,并采用第二代测序、多重探针扩增技术和疾病数据库分析等方法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和临床表型分析。研究结果:患儿临床表现、肌电图结果均符合典型腓骨肌萎缩症特征。在全部5个家系的先证者中,3例发现PMP22基因重复突变,为CMT1A型;1例发现插入突变:p.D35delinsvVVYTD,为 CMT1B 型;1 例发现 2 个错义突变:p.ASP113GLY、P.ARG577GLN(复合杂合突变),为CMT4H型。后2例均为新的突变,未见文献报道。研究结论:1.腓骨肌萎缩症是一种常见的周围神经退行性遗传性病变,多于青少年时期发病,儿童期发病少见,CMT4型一般发病年龄要早于CMT1型,发病年龄越早,病程进展越快,造成的畸形也越严重。2.本研究在对5个家系的基因检测中发现1个新的插入突变和2个新的错义突变(复合杂合突变),丰富了 CMT的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