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面积关系是生态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其构建方式对种面积关系的影响以及最优种面积模型的选择仍然存在争议。该文利用吉林蛟河42hm2针阔混交林样地数据,分别采用巢式样方法和随机样方法建立对数模型、幂函数模型和逻辑斯蒂克模型,并通过赤池信息量准则似(AIC)检验种-面积模型优度。结果表明,种-面积关系受到取样方法的影响,随机样方法的拟合效果优于巢式样方法。采用随机样方法构建的幂指数模型(AIC=89.11)和逻辑斯蒂克模型(AIC=71.21)优于对数模型(AIC=113.81)。根据AIC值可知,随机样方法构建的逻辑斯蒂克模型是拟合42hm2针阔混交林样地种-面积关系的最优模型。该研究表明,样地调查实际情况随机样方法构建的逻辑斯蒂克种面积模型能够较合理的描述蛟河阔叶红松林样地的种面积关系。在分析种-面积关系时应考虑物种的多度和空间分布,还需注意尺度效应、生境变化及群落演替的影响。采用X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以及Ochiai (?)旨数、Dice指数、Jaccard指数和AC值对联结度的测算,通过建立2×2联列表对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群落18个优势种群、153个种对间关联性研究。分析表明: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的正联结,但大部分呈现不显著的正联结;X2检验结果有85个种对呈现正联结,65个种对呈现负联结;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的正联结的中对数要比X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高。物种不同的生态适应性是群落内环境异质性所致,种对间的联结性是以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对环境适应而表现出来。根据树种对环境的不同生态适应性和生物学特征,将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划分成3个生态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