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陷盆地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

来源 :东北石油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ubm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是油田开发调整及措施挖潜的关键。贝301复杂断块砂砾岩油藏经过多年注水开发目前己进入高含水期开采阶段,主力油层水驱效率低,单层突进现象严重。由于注入水会改变储集层中油水分布的原始状态,造成砂体间流体渗流特征发生改变,由储层非均质性引起的注采不平衡、层间干扰及层内差异矛盾较其它油藏更为突出,利用岩石物理学划分沉积单元的方法指导开发调整作用受到限制。针对油田目前开发矛盾,结合复杂断块砂砾岩油藏地质构造背景,开展精细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相研究。逐级解剖砂体几何形态和内部结构,总结了短、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及各级基准面旋回层序分布模式,充分考虑相序递变规律,通过多条联井剖面进行封闭骨架剖面验证,在全区建立等时高分辨率地层格架,借鉴了前人的地层划分成果最终确立贝301地区南屯组高分辨率地层划分方案,整体上共识别出6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至SSC6)、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至MSC4)、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至LSC2)。通过取心井岩心资料进行南屯组的岩石相与沉积环境特征分析,结合不同微相的测井曲线响应建立的测井相模式,精细解剖了各沉积时间单元平面和纵向分布规律,按照不同级次沉积界面和结构单元特征识别开发上相对有联系的沉积微相单成因砂体,总结了短期旋回单砂体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及组合对储层油水运动规律影响,从平面、层内、层间三个方面开展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为该区油田后期剩余油挖潜提供地质依据。综合前期地质研究成果,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总结相控作用下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分布规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开展储层纵向与平面的剩余油富集规律研究,结合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成果结合前期地质认识研究剩余油主要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总结出断层遮挡型、平面、层间干扰型、注采不完善型、井网控制不住型剩余油,其中河口坝和席状砂是下步水驱的主要调整对象。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提出加强注采系统调整、井网加密分类开发、多种措施综合应用等综合技术手段进行剩余油挖潜。
其他文献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而随之也产生了大量的与学术研究相关的数据,由此,学术大数据应运而生。学者们在学术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却
太赫兹无源成像(Terahertz/THz Passive Imaging)利用太赫兹频段的高穿透性,并收集目标本身辐射的太赫兹波进行成像,能够实现对隐匿物体的成像,并根据成像结果判定隐匿目标的
航天遥感在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应用为导向、天地一体化的理念在遥感卫星系统的设计和制造中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遥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快速发展,受生物启发的脉冲神经网络近些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更具生物真实性的脉冲神经元模型为基本单元构成的脉冲神经网络,应用脉冲序列表示与处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位列世界首位。在我国水力资源最为丰富的西南部高山峡谷地区的高水头大单宽水利水电枢纽的建设中,泄洪消能问题往往是整个水利枢纽工程的控制性因素。由于
华溪蟹属(Sinopotamon Bott,1967)包括80种(另4亚种),是溪蟹科的中国特有属,为已知淡水蟹物种多样性最高、向内陆深入范围最广的属之一。戴爱云在《中国动物志》(束腹蟹科Par
近年来人工智能得到飞速的发展,特别在机器视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目标跟踪是其重要研究分支之一,在军事,医疗,监控,人机界面,运动分析等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也
致密储层在如今石油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分量,这得益于水力压裂技术的快速发展。水力压裂通过形成形状复杂的裂缝网络结构,为低孔低渗的致密储层提供了流体通道,增加了储层渗透率,继而增加产量。研究发现压裂完成后立即进行焖井措施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产能,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致密储层存在巨大的毛细管压力能够将压裂液渗吸入储层,被吸入的压裂液置换孔隙中的原油,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但除渗吸作用外,关井后井内高压流体促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相关技术中,定位技术是其中最关键的支撑技术。WSN的各个应用都是位置信息与传感器感知到的信息相匹配的,因此,定位技术是WS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辅助驾驶系统成了研究焦点。行人跟踪算法是辅助驾驶系统中的重点组成部分,运用核相关滤波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相关技术,本文用多特征融合抗遮挡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