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高校是我国高等学院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设置的普通高等院校。然而,目前就读于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们的权利保障及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权益的维护,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学界对这一专题的研究一般都是浅尝辄止,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实践上比较系统地探究民族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权利问题,并尝试在理论上建构一套适用于民族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权利保障及权益保护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首先界定了大学生权利的内涵。大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将大学生权利分为五大类:受教育权、民主权利、人身物质保障权和独有文化权及生活方式选择权。随后,指出了大学生权利的理性维护。只有当学生的这些权利得到了理性的维护才可能真正实现大学教育的目的,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从而营造和谐校园所必须的融洽氛围。第二部分依据大学生权利的划分,分析了大学生权利的现状及其成因。研究表明,在维护大学生权利方面存在着两种态度和做法:一是强调高校的权力而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漠视或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利,特别是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独特文化、生活习惯等,造成大学生权利的缺失;二是高校管理者为迎合学生放松管理而给予过度的“权利”,导致大学生权利的“过度”主张和维护。本文认为造成大学生权利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传统的教育观念过于讲求师道尊严,轻视学生的主体性;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的不足;高等院校内部管理的缺陷以及大学生对权利的消极态度。大学生权利“过度”主张的原因,从高校管理层来看高校收费制度的实行、避免“诉求”纠纷和管理环节的混乱,都会导致高校给予或承认大学生的部分“过度”权利。从大学生本身来讲,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形成、就业模式的转变以及大学生构成的多元化是他们用非理性的方式维护自身权利的主要原因。第三部分主要探讨民族高校大学生权利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民族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权利共性及特殊性比较研究。第五部分:全篇的核心部分,阐述了实现大学生权利理性维护的主要措施。总的来讲,一方面要强调尊重和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利,避免对权利的漠视和侵犯,并提高大学生维护自身权利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要强调尊重权利实现的界限和客观条件,不让权利成为任何人为所欲为的理由,防止权利的“过度”主张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