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民国时期河南灾荒状况。  
  河南自古就是灾荒多发地区,民国时期灾情更为严重。该时期河南灾害灾种繁多,其中水灾、旱灾、蝗灾发生尤为频繁,对河南社会造成的破坏非常大。
    民国时期河南灾荒频仍、灾情严重,究其原因,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河南特殊的地形地势、气候以及河流分布等因素是该地区自然灾害多发的客观原因。而民国时期河南社会经济乏力、政治腐败、战争频繁以及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残酷掠夺等因素,又加重了灾荒的频度和严重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民国时期河南的诸种社会因素是其时该地区灾荒严重的根本原因。
    频繁而严重的灾荒给民国时期河南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和严重的影响。首先,灾荒对灾民的打击最直接:一方面灾害直接导致大批灾民死于饥饿、瘟疫、疾病等;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在生命线上挣扎勉强能活着的灾民而言,他们也不得不抛弃“安土重归”思想,走上流浪和移民道路。其次,灾荒对河南经济影响颇巨:灾荒加速了河南农业的进一步衰落和工商业的萧条。再次,灾荒加速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劳苦大众以“抢粮”等形式表达了对当局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反抗。最后,灾荒加剧了社会的动乱,导致土匪活动的猖獗。
    针对灾荒的发生,民国时期社会也采取了一定的救济措施。当时的社会救济表现为官方救济和民间救济——义赈两种形式。对于灾荒的救济,河南官方采取了急赈、调粟、工赈等措施,但收效甚微。灾荒的频发促使了近代义赈的产生,民间义赈不仅采取了急赈等措施,其更注重工赈等集防灾与救灾于一体的救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