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蒙古族民间被广为传唱的《僧王之歌》是赞扬民族英雄僧格林沁的科尔沁民歌代表作之一。蒙古族近代历史条件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中的文化渊源高度融合,进而发展成为民众历史记忆并构成了民族认同。本文主要运用历史学,民间文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对《僧王之歌》进行文本研究,深入解读提炼这首民歌历史演变过程中的民族认同观点。本文以导论、三章内容、结语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导论部分交代了选题理由、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相关研究动态等概况。《僧王之歌》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多层次思想,历史与艺术的融合,历史与记忆影响,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深入阐述。前人对僧格林沁的生平事迹,《僧王之歌》的文本搜集,缺乏以理论视角探析僧格林沁的民歌,更没有从蒙古人历史记忆中去探讨挖掘主人翁的作品,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第一章阐述了历史记忆的概念,特点与研究概况,并交代了僧格林沁的生平的同时是这一历史人物如何在理论中运用历史记忆的方法展现出来的。历史记忆是从现代视角回忆过去历史思想表现的一种形式。僧格林沁及他的生平历史、文字记载和口头传说广为流传,这些可以证明历史记忆的价值体现。因此僧格林沁所生活的社会背景,文化传承,口头艺人的审美等因素形成了特殊的历史记忆。第二章阐释了《僧王之歌》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民歌流传的因素、来源与内容。《僧王之歌》是基于真人真事形成的蒙古族叙事民歌,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乱外患,处于动荡的政治时局时期。僧格林沁对于朝庭忠心耿耿,在大沽口战役中勇敢抗击外敌,后来镇压北伐太平军和捻军而成为众人心中的英雄以及有公正的形象。因为蒙古族一直以来有英雄崇拜思想所以他自然地成为科尔沁叙事民歌的英雄人物。由此可见民歌在流传过程中的记忆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历史是通过民族被传承的。第三章重点分析《僧王之歌》不同的文本进行比较研究,将民歌的历史与艺术的真实性和其他民间文学体裁进行对比研究。同一出处的《僧王之歌》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形成了不同的变体文本。在分析对比后根据其最全面完全的版本总结出这些文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区别。历史记忆在历史与民歌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历史记忆在分析不同文本时成为不可欠缺的组成部分并发挥着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对蒙古人历史记忆中的《僧王之歌》进行了相对而系统的研究,并对历史人物僧格林沁给予了正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