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与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实证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ang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存在显著而有趣的差异。这种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自我。根据个体如何与社会产生联系,可将自我区分为三种取向:个体取向——视自我视为自主的、独特的,并与他人有明显的界限;关系取向——强调人际关系、亲密与依赖;集体取向——强调群体从属关系、内群体规范,以及通过集体来规定的角色与地位。同时,自我取向还可从内隐与外显认知的角度来探讨。   对中国大学生在集体自我、关系自我、个体自我内隐与外显层面的研究表明:   (1)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在外显层面上受到参照条件或情境的影响。且不同的测量方法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在自我描述上,中国大学生的自我描述以个体自我为主;在行为脚本问卷测量上,以集体自我为主。而且在脚本问卷的测量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存在小群体取向与大群体取向的区分,即个体自我与关系自我合并为小群体取向。   (2)在内隐联想测验中,中国大学生的自我取向以个体自我为主。而且关系自我与集体自我的差异不显著,表明被试在内隐层面上的自我存在“我”与“非我”的区分。   (3)聚类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自我类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的特征是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高,大群体取向上得分低;“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说明小群体取向的个体在内隐上存在着他、我不分的状况。第二类在小群体与大群体取向上得分均为中等;“我”与“非我”的IAT效应低。说明奉行中庸之道的个体在内隐层面上也存在着他、我分界不清晰的状况。第三类在小群体取向上得分低,在大群体取向上得分高;“我”与“非我”的IAT效应高。说明这类个体是表面的集体主义,骨子里的个人主义取向。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被试的自我具有中国文化的特色,不能根据跨文化研究中通用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研究框架来解释。这对进一步探讨中国人的自我取向具有启发意义。  
其他文献
前瞻记忆是90年代兴起的一个新的记忆研究领域,它是指对未来事件或行为的记忆,是与回溯记忆相对应的一种长时记忆类型。本文从定义、特点、研究方法、加工机制、影响因素等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个体对面孔身份的再认受到面孔表情的影响,有学者认为个体是根据表情面孔的情绪意义完成再认任务的,也有学者认为个体是根据对表情面孔身份的细节加工完成再认任务的。由于个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