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驰名商标是指在一国范围内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由于驰名商标享有很高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它能给权利人带来市场和财富;也正是由于驰名商标的特殊价值,它历来是商标侵权的主要对象。商标淡化就是这样一种商标侵权行为,非权利人在非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与驰名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从而导致驰名商标的显著性与吸引力弱化。商标淡化不仅侵害了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是各国立法普遍予以规制的对象。近年来,我国大量的驰名商标遭到淡化侵害,如不及时采取反淡化的保护措施,我们将无法对抗发达国家的“知识霸权”,也无法保护我国的民族品牌。研究商标淡化的法律属性及构成要件,不断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于我国采取有效措施严厉打击商标淡化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商标淡化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淡化理论的起源、发展及法理基础;在此之上,笔者对商标淡化的内涵、性质、特征、分类及其在现实中的具体表现做出了归纳。为了更好地研究淡化理论,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笔者对国外商标淡化的相关法律制度作了介绍,并对我国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现状作出分析,指出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与不足。最后,笔者结合我国2001年新修订的《商标法》,对我国商标反淡化立法的完善进行了构思,提出要建立以《商标法》保护为主体、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为补充的反淡化保护法律体系,并且要不断充实我国反淡化保护的具体内容,以期对我国驰名商标保护制度的改进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