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614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地利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是20世纪欧洲文坛上一位独特的作家,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三大师”之一。在现代主义文学中,卡夫卡被称为“荒诞文学之父”。他用神奇的笔触,饱蘸着个人对世界的切身体验,描绘出一幅幅怪诞的、梦魇般的画面,刻画了现实世界荒诞的本质。在卡夫卡的众多小说中,《变形记》(1912)、《在流放地》(1914)、《诉讼》(1914-1918)和《城堡》(1922),最突出地表现了荒诞的主题。因此,本文试图以这四篇小说为例,剖析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变形记》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一只大甲虫的荒诞情节,表现了现代人在生活重压下一步步从困惑走向绝望,最终变成“非人”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而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从人变成甲虫后的孤独感和绝望感,正是在社会重压下痛苦灵魂的真实写照。在《变形记》中,荒诞与真实错综复杂地缠绕在一起,荒诞之中蕴含着巨大的真实。《在流放地》也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荒诞故事,不过却更加令人触目惊心。就揭露帝国统治阶级的罪恶而言,没有比这篇作品更加尖锐的了。小说叙述了一个外国旅行家被邀请观看执行死刑的故事。通过这个可怕的故事,小说深刻地揭露了专制制度的残酷和灭绝人性,也揭露了旧制度行将灭亡时它的信徒和卫道士们的顽固不化。《诉讼》则通过一个普通公民被无端逮捕,申诉无门,最后被莫名其妙地处死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专制体制下的司法制度的残酷和腐败。毫无疑问,《诉讼》所表现的也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不仅它的故事框架是荒诞的,而且整个作品都充满了荒诞的情节。尽管主人公约瑟夫·K清白无辜,而且不断抗辩,尽管法院拿不出他的任何罪证,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毫无结果,罪恶的司法制度不会有丝毫的改变。相反,个人却被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所异化,所摧残,直至最终被它所吞噬。《城堡》讲述的是K来到“城堡”外的小村庄,却不被人接受。为了得到别人的承认,争得此地的居住权,他便冒充土地测量员,以<WP=25>便进入城堡。他到处奔走,用尽了各种方法,最终仍未能如愿,反而离目标越来越远。小说中的城堡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代表着专制政权整个的官僚机构。K面对着这座庞大的城堡,在森严的等级、严密的官僚机构、显贵的权势的重围中孤军奋战,注定是徒劳的。小说中的荒诞世界,正是现代西方人的一种生存处境的真实写照。综上所述,卡夫卡的小说表达了对世界的荒诞本质的认识。但是,卡夫卡对世界的控诉,最终并没有以反抗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说主人公的反抗,总是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这也与卡夫卡本人的思想个性有关。他对反抗必然失败原因的解释,正是基于他对世界和人的关系的认识。阿尔贝·加缪曾经说过:“荒诞,即现实世界是不合理的,不理想的,人与这个世界不协调,有矛盾,人在世界上并不感到是自己的家乡而有一种陌生感,他被剥夺了自己的希望,世界对他的希求不作任何回答,他在这里的生活就像西绪福斯的劳役,世界对他的任何努力都不给予任何报偿。” 〔6〕尽管这个说法不一定是对“荒诞”的最好诠释,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恰好可以作如是观。
其他文献
<正> 一、打瓜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1.打瓜疫(腐)霉病疫(腐)霉病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5~37℃,最适温度为28~30℃。4月底至5月上中句打瓜幼苗出土,气温回升,病菌开始繁殖,重茬地或
益生菌是一种能够扶植正常微生物菌群,颉颃病原菌,把生态失衡调节为生态平衡的活的生物饲料添加剂。作者主要在益生菌对动物肠道微生态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了综述。
[目的]通过远期疗效的观察,分析楔状缺损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79例518颗楔状缺损牙分别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和进口玻璃离子修复,于修复后1、2年及4年根据一定指标评价其疗效.[
财务报告是现代企业对外提供财务信息的主要手段,企业通过它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不论对作为财务信息提供者的企业,还是对作为财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相关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正>2007年刚刚过去,在这一年里面艺术的发展呈现出非常活跃,但是又很平稳的势头,虽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戏剧性的变化,但我个人认为,这种平稳和谐的发展是非常珍贵的。我希
期刊
为加强日本豆腐的质量管理,根据HACCP原理与方法对日本豆腐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危害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确定相应的关键控制点,为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提供预防措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是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支柱之一,也是现代金融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但他在不断获得支持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种争论。行为金
“可”和“许”是中古时期两个表示概数之词。“可”产生比“许”早。“可”最早在《韩非子&#183;外储说左篇》中首次出现。可在晋时已应用。“可”在句中主要有两种位置: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