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心理压力大已成为一个共识,近年来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也逐渐增多。为全面反映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本文运用元分析的方法,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里收集到近10年(2000-2010)来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按照本研究的要求从中筛选出76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样本量为37925。本研究首先将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然后对自定义的自变量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通过一系列元分析统计,结果发现:(1)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九个因子的合并效应值均为正,波动范围为0.04—0.26,且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八个因子的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有统计学意义,我国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但总体情况并不严重。(2)分别将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scl-90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结果三个地区的九个因子的合并效应量均为正值,且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8个因子的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比较三个地区的合并效应的差值,发现各个地区的教师差异不显著,可见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受经济地域的影响不大。(3)与全国常模比较,中学教师的scl-90九个因子的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35、0.24、0.08、0.23、0.26、0.19、0.24、0.24、0.24均为正值,且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有统计学意义,且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均为中等范围;小学教师的scl-90九个因子中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平效应值分别为0.23、0.16、0.13、0.15、0.09、0.16、0.11、0.14,均为正值,且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全国正常成年人,但除躯体化因子属于中等效应外,其余因子均属小效应,差异不显著,人际敏感因子的平均效果量为-0.01,但置信区间包含0,没有统计学意义;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相比较,scl-90各因子的合并效应量均高于小学教师,但中学教师与小学教师的9个因子的效应值差的波动范围为0.07—0.13,差异均属于小效应区,差异不显著,说明相对来说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小学教师要差,但差异不显著;以初中教师为实验组,高中教师为对照组,九个因子的合并效应值分别为0.12、-0.02、-0.14、-0.02、0.00、-0.03、0.01、0.00、0.00,,且置信区间均包含0,没有统计学意义,可见样本的初中、高中教师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4)以女教师为实验组,男教师为对照组对比发现女教师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的得分高于男教师,但置信区间都包括0,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恐怖”因子上女教师得分高于男教师,且置信区间不包括0,有统计学意义;在“偏执”因子上男教师的得分高于女教师,但置信区间包含0,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从相对意义上也说,女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整体上不如男教师好,但差异不显著。(5)以班主任为实验组,非班主任教师为对照组比较,scl-90九个因子的的合并效应量分别为0.05、0.05、0.00、0.06、0.07、0.09、0.02、0.03、0.01均为正值,但95%置信区间均包含0,没有统计学意义。研究显示班主任和非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显示本研究的稳定性较好。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尤其是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学会自我调试,增强应对能力,有效地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