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由于国际制度存在缺陷,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相对下滑,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全球公共物品供给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窘境,加上美元持续贬值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扩大,严重制约了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在此情况下,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我国主动肩负起向全球提供公共物品的责任。通过加强与沿线各国的贸易往来和资本流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和国际储备中的使用不断增加。未来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逐步完成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程度的不断提高,人民币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产生更大影响。因此,从国际货币选择这一层面入手,探讨人民币在该区域中的货币锚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货币锚的内涵和形成条件,梳理了区域货币锚选择的理论基础,然后从改革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出发,论述了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区域货币锚的可行性和意义。最后改进传统的外部货币模型,检验了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中的货币锚效应及其分布,接着以国际货币的选择条件为标准,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现阶段人民币发挥货币锚效应的决定因素进行了针对性分析。结论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人民币成为了该区域的“隐性货币锚”,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作用并不明显。过快的资本开放不利于维持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稳定。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经济实力、贸易联系、人民币汇率波动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是当前人民币发挥货币锚效应的主要决定因素,其中经济实力的影响占支配地位,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较为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