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学者的研究重点,也是各国努力想要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对于贫困的研究经历了由传统贫困,即收入贫困,到综合贫困,再到空间贫困研究的一个过程。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人、群体、区域等主体因贫困而不断再生产出贫困、长期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而无法自拔,这种情况被称为“贫困陷阱”。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了地理环境对于贫困的影响,从而衍生出“空间贫困陷阱”或“地理贫困陷阱”的概念。贫困在广义上是一种相对概念,就多维贫困的标准而言,贫困不仅仅指收入不足,还体现为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影响下缺乏必要的医疗、教育、交通、住房、社会保障等生存和发展资源。为此,笔者以贫困为研究对象,对四川的空间贫困陷阱情况进行探究,将多维贫困与空间贫困结合起来,探究四川空间贫困陷阱的现实情况以及贫困陷阱在空间分布上的规律性和分异性。通过对四川各区县进行空间贫困陷阱研究,有利于了解四川在地理空间上的多维贫困和空间贫困分布状态,巩固脱贫反贫成果,探求地理环境在形成贫困中的作用和机理;其次,探究空间贫困陷阱区主要的限制因素、分布状况,对症下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减弱空间贫困陷对某一区域的影响,以此促进整个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本文以四川省各区县作为研究单元,将地理资本环境对贫困的影响充分考虑至其中,以2015年四川省各区县的贫困发生率作为因变量,从自然地理资本、社会地理资本、经济地理资本等维度中选取了各区县的坡度、地形起伏度、城镇化率、就业率、人口密度、路网密度等13个指标作为自变量,首先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各地理贫困因子与贫困发生率做相关分析;其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对贫困的地理贫困因子进行回归分析;最后,借助ArcGIS软件将贫困因子回归系数可视化,展示空间贫困陷阱的分布规律及差异,以空间贫困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选取的13个地理资本指标要素都与贫困发生率相关,指标选取都有效。其中,自然地理资本是四川区域性贫困发生的主要因素,空间贫困受地形起伏度、坡度的影响大,成都平原的优越性充分显现。(2)受地理资本的影响,四川西部和北部地区贫困的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主要受坡度、海拔、地形起伏度、距离省会城市(成都)远近的影响。(3)通过GWR模型和ArcGIS的空间分析得出,地理资本空间贫困陷阱区主要集中在川西高原、秦巴山地和乌蒙山区。“地形起伏度”使得川西部分区县、四川的乌蒙山区部分区县和处于川东北的秦巴山区成为空间贫困陷阱区;城镇化率对川西地区贫困发生的影响较大;“距离省会(成都)的距离”对川西高原和川东北秦巴山区的空间贫困影响较大;“人口密度系数”在人口素质与质量方面对川西部分区县、川北秦巴山区和川东南的泸州、宜宾的部分区县影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