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从汤剂和丸剂两种代表性剂型的研究入手,考察中药制剂的等量性,为等效性的评价奠定基础。
方法:以代表性复方龙胆泻肝汤为切入点,从指标成分含量角度,采用多指标考察龙胆泻肝汤汤剂与丸剂的等量性;采用以测定单体指标含量的方法考察丸剂的溶出度。
结果:(1)以龙胆苦苷和栀子苷含量为指标综合评价,丸剂的日服用量需增加至目前的6.36倍方可达到与汤剂等量;
(2) 以特定极性段的“总成分”比较,则汤剂是丸剂的4.93倍;
(3) 以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则汤剂优于丸剂4.02倍;
(4) 溶出度测定中龙胆泻肝丸中龙胆苦苷和栀子苷的T<,50>分别为27min和34min;在4h内均基本全部溶出。
结论:(1) 就龙胆泻肝丸而言,虽然丸剂对成分的转移效率总体上略高于汤剂,但汤剂的服用剂量所相当于的生药总量却远远高于丸剂,这是造成目前丸剂剂量偏低的主要原因。当然,这种剂型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即丸剂在很大程度上不可能较好地实现大剂量给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就目前情况看,适当增加某些丸剂的剂量是可行的。
(2) 课题揭示了龙胆泻肝汤汤剂与丸剂的剂量关系:如果临床需要用丸剂达到与汤剂相同的剂量,应在目前日服用量的基础上适当增大。增大的程度,需要结合药理、临床等更全面的研究成果后谨慎定论。从本课题的等量性研究结果来预计,其剂量至少应扩大至目前剂量的4倍。
(3)课题验证了“汤者,荡也”、“丸者、缓也”的传统剂型理论。治疗病证的缓和急的差别,不仅由剂型的差别决定,更多的是由剂量的差别所决定的。结果提示,目前某些中成药的用法用量中仅仅给出一个剂量或一个较小的剂量范围的做法也是有待商榷的。
(4)与其他类型丸剂相比较而言,水丸的溶出度实验结果验证了“水丸取其易化”的传统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