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聚合物材料已遍布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而石化资源也日益消耗和枯竭,带来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材料已成为发展重心。自修复技术可自行检测材料中不易探测到的损伤,并在一定条件下修补损伤,可延长聚合物的使用寿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自修复材料大多应用于防护性涂层和水泥中,在膜工业领域的探索还很局限,纤维素膜作为包装膜、透析膜、分离膜的原材料,将自修复技术应用于此以延长其应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微胶囊自修复相比其他自修复技术,由于其适用广泛,整合简易,可修补宏观损伤的优点,应用更为广泛。因此本课题将含光固化芯材的微胶囊应用于纤维素膜中,制备一种可在紫外光照条件下自修复的纤维素膜,工艺简便,修复条件生态无毒,不涉及挥发性有机物。本课题采用原位聚合两步法制备脲醛树脂壁材的微胶囊,包覆含有光引发剂及修复剂脂肪族聚氨酯丙烯酸酯芯材,研究了乳化剂种类、搅拌转速、芯材与壁材质量比、反应合成体系酸碱性对微胶囊表面形貌,粒径分布,包覆率等性质的影响以确定了成功合成微胶囊的工艺:乳化剂阿拉伯胶、转速500rpm、芯壁比1.5:1、体系pH为2.5~3.5。并对微胶囊进行了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TG)分析,结果表明芯材被完整包覆,微胶囊热稳定温度为226℃,在微胶囊被应用到环氧涂层中后,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涂层明显的自修复效果。探究了制备自修复纤维素膜的工艺条件,纤维素溶液质量分数为4wt%,凝固浴为无水乙醇。制备不同微胶囊含量的纤维素膜,并对纤维素膜进行了一系列表征,结果表明自修复纤维素膜结构平整致密,制膜环境不影响微胶囊对修复剂的包覆,微胶囊的加入使纤维素膜结晶度相比原纤维素膜有所提高,再生成膜的过程使纤维素晶型由纤维素Ⅰ转变为纤维素Ⅱ,膜的断裂强度随微胶囊含量增多而减小,断裂延伸率随微胶囊含量增多先增加后减小,微胶囊含量增多还会导致膜润湿性能减弱,水汽透过率提升,自修复膜的热稳定温度为226℃。对含9wt%微胶囊的纤维素膜通过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能谱分析(ED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进行自修复分析及化学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自修复纤维素膜的断裂面在经UV光照20min后被成功修复,且纤维素膜与聚氨酯丙烯酸酯之间形成了氢键,说明该自修复技术应用于纤维素膜具有较好修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