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胸膜增厚性疾病的CT诊断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kurab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对结核性胸膜炎(tuberculous pleurisy, TP)、胸膜转移瘤(metastatic pleural disease, MPD)及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 MPM)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43例胸膜增厚性疾病(TP95例,MPD31例,MPM17例)的CT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诊断证实。观察分析各个病例年龄、性别、胸膜最大厚度、胸膜增厚程度、平扫CT值、增强程度,病变位置、范围、形态(规则/不规则/结节样/肿块样增厚)、增强模式,纵隔胸膜是否受累,病变侧胸腔有无积液、胸腔体积变化,胸内淋巴结有无肿大、胸壁有无浸润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SPSS23.0软件,利用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及卡方检验分析各个参数意义,探讨各影像及临床特征对三者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结果:  1.143例病例中,经病理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95例,胸膜转移瘤3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17例,其中136例病例行胸部增强扫描。  2.结核性胸膜炎、胸膜转移瘤及恶性胸膜间皮瘤CT影像及临床特征  2.1.年龄: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平均年龄分别为46.7岁、64.0岁、61.3岁、63.0岁。  ②TP组与MPD组之间及TP组与MPM组之间年龄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01),MPD组与MP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7)。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2.性别: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男性的比例分别为73.7%、41.9%、47.1%、43.8%。  ②TP组与MPD组之间及TP组与MPM组之间性别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28), MPD组与MP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2)。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3.胸膜最大厚度: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平均胸膜最大厚度分别为6.7mm、15.4mm、39.1mm、23.8mm。  ②TP组、MPD组、MPM组三组两两之间最大胸膜厚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最大胸膜厚度TP组<MPD组<MPM组。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且TP组<(MPD+MPM)组。  2.4.病变范围: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局限性胸膜增厚的比例分别为57.9%、19.4%、35.3%、25.0%。  ②TP组与MPD组之间病变范围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0),TP组与MPM组之间及MPD组与MP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5,0.384)。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5.病变形态:  ①TP组中77.9%为规则增厚,16.8%为不规则增厚,4.2%为结节样增厚,1.1%为肿块样增厚;MPD组中12.9%为规则增厚,45.2%为不规则增厚, 35.5%为结节样增厚,6.5%为肿块样增厚;MPM组中5.9%为规则增厚,5.9%为不规则增厚,41.2%为结节样增厚,47.1%为肿块样增厚;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10.4%为规则增厚,31.3%为不规则增厚,37.5%为结节样增厚,20.8%为肿块样增厚。  ②TP组、MPD组、MPM组三组两两之间在病变形态(规则/不规则/结节样/肿块样胸膜增厚)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2.6.病变强化: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均匀强化的比例分别为95.8%、76.9%、46.7%、65.9%。  ②TP组、MPD组、MPM组三组两两之间在病变强化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0)。  2.7.纵隔胸膜受累: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纵隔胸膜受累比例分别为28.4%、61.3%、47.1%、56.3%。  ②TP组与MPD组之间在纵隔胸膜受累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1),TP组与MPM组之间及MPD组与MPM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127,0.342)。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  2.8.病变侧胸腔积液: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病变侧胸腔积液比例分别为94.7%、96.8%、70.6%、87.5%。  ②TP组与MPD组之间在病变侧胸腔积液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TP组与MPM组之间及MPD组与MPM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 0.030)。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0)。  2.9.胸内淋巴结增大:  ①TP组、MPD组、MPM组、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中胸内淋巴结增大比例分别为9.5%、35.5%、17.6%、29.2%。  ②TP组与MPD组之间在胸内淋巴结增大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0.002),TP组与MPM组之间及MPD组与MPM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0.333)。  ③恶性胸膜增厚性疾病组(MPD组+MPM组)与TP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2)。  2.10.胸壁浸润:  TP组不伴胸壁浸润,MPD组中12.9%伴胸壁浸润,MPM组中23.5%伴胸壁浸润,MPD组与MPM组在胸壁浸润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9)。  2.11.平扫CT值、增强程度、病变位置、病变侧胸腔体积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73,0.054,0.388,0.373)。  结论:  1.胸膜最大厚度、病变形态对于三组胸膜增厚性疾病的鉴别具有显著意义,而病变位置、CT值、病变侧胸腔体积对于鉴别三者无意义。  2.结核性胸膜炎多发生于中年男性,胸膜厚度最小,多表现为胸膜规则增厚,均匀强化,不伴胸壁浸润。  3.胸膜转移瘤多表现为胸膜不规则、结节样增厚,均匀强化。  4.恶性胸膜间皮瘤胸膜厚度最大,多表现为胸膜结节样、肿块样增厚,不均匀强化。  5.对比TP组,MPD+MPM组更常表现为:  ①中老年;  ②重度、弥漫性、不规则、结节样、肿块样胸膜增厚;  ③不均匀强化;  ④伴纵隔胸膜受累、胸内淋巴结肿大。
其他文献
自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建筑工程行业继续维持高歌猛进态势,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做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和质量保障工作依旧是重点工作.在今天,对于施工管理的划分愈加细
当今的影视剧中,植入广告已经越来越常见。相比较于其他形式的广告来说,植入广告的艺术创造具有情感性,它能使消费者在接受产品信息的同时获得精神愉悦。本文将以微软“Surfa
[目的]研究油桃果实主要性状遗传倾向。[方法]以红芙蓉×中油桃5号F1群体为试材,对果实大小、果实发育期、果肉颜色、风味等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果肉颜色遗传符合1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