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针对我国频繁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性泄漏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4种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以柴油为非水相液体代表性污染物,研究泄漏条件下,柴油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垂向迁移及分布规律,在系统定量表征不同类型土壤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SPSS建立柴油垂向迁移达稳态后,其迁移距离和残留量与土壤结构特征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识别影响柴油迁移及残留的土壤结构主控因子,以期进一步理解NAPLs在不同土壤中形成残留态的过程和机理,为我国土壤环境事故应急响应、泄漏场地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工作提供一些基础信息和技术支持。利用激光衍射法获取了土壤粒径分布曲线,计算得到土壤粒径分布特征量,分析发现不同粒径特征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进一步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出2个主成分,将其定义为尺寸因子和形态因子,可以解释土壤粒径93.3%的信息。利用压汞法获取了土壤孔隙分布曲线,计算得到土壤大孔隙特征量,分析发现不同的大孔隙特征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进一步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土壤大孔隙92.6%的信息。分析氮吸附法获取的不同类型土壤吸附-脱附曲线可知,海南沙土、浙江水稻土、贵州黄壤、青海棕土及江苏水稻土类型土壤的孔隙以两端开放的管状毛细孔为主,其它类型土壤的孔隙主要是细颈或类似墨水瓶形状的孔隙。利用一维土柱装置研究了柴油在不同类型土壤中泄漏后的垂向迁移及残留规律。结果表明10 mL柴油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垂向迁移3d后,残留量基本达到稳定状态。对柴油迁移前锋面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预测方程为y=ye-Ae(-t/a)-Be(-t/b)-Ce(-t/c)。柴油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垂向迁移的平衡迁移距离差异性表现为:砂土>砂质壤土>砂质粘壤土>壤质粘土>砂质粘土,在海南沙土类型土壤中迁移距离最长,在贵州黄壤类型土壤中最短。柴油入渗速率表现为随时间推移而逐渐降低,对该变化过程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预测方程为v=at-b。柴油的残留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但最大残留量不在土壤表层,对该分布规律进行模型拟合,得到预测方程为Y=ax2+bx+c,残留量差异表现为:砂质粘壤土>壤质粘土>砂质粘土>砂质壤土>砂土,在海南沙土中的残留量最小,在贵州黄壤、江西红壤中柴油残留量相对较高。利用SPSS进行相关性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柴油在不同类型土壤中垂向迁移及残留的主控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柴油在土壤中垂向迁移距离的主控因子是孔径为0.05-0.5 μm的大孔体积,影响柴油在土壤表层中残留量的主控因子是孔径为0.5-7.5μm的大孔体积,影响柴油在土壤表层以下残留量的主控因子是小于0.05μm的中孔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