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动物食道原位再生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lin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聚氨酯(PU)和脱细胞食道粘膜共同构建食道仿生支架,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作为种子,种植于支架表面,然后植入兔食道缺损部位,探索干细胞与支架对组织修复的效果。通过跟踪检测植入动物体内的干细胞,同时探索干细胞在体内的分化的机制和组织修复的关联。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兔子骨髓中提取BMSC并进行增殖培养,用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慢病毒对性状优良的第三代BMSC进行转染,使其能够稳定地发出绿色荧光,便于动物体内追踪。对提取的BMSC和GFP转染的BMSC(GFP-BMSC)通过细胞增殖活性检测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细胞活性、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系统(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Detecting System,qPCR)检测干细胞“干”性相关基因Oct-4,Sox-2,Nanog和c-MYC,以检测转染的BMSC是否仍然维持其原有的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然后将GFP-BMSC分别种植于经过丝素蛋白表面接枝的连续槽支架(S1,用于修复食道外纵肌)、点断槽(S2,用于修复食道内环肌)支架以及脱细胞粘膜支架(S3,用于修复食道粘膜层)上,仍然以兔子为实验动物,首先建立兔子食道肌层和粘膜层分别缺损的动物模型,将上述支架分别植于相应组织缺损部位,包括外纵肌、内环肌和粘膜层,进行组织修复的动物实验。由于兔子食道的肌层组织很薄,不能将外纵肌、内环肌分开,因此在实验中是将二层外纵肌和内环肌同时缺损。植入支架手术后的30天、60天、90天和180天,分别取出手术部位组织并对其进行包埋、固定,用冰冻切片机切成厚度为5μm的切片进行染色、组织学分析。通过H&E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免疫印迹法蛋白定量分析,跟踪检测植入支架对兔子缺损组织的修复情况,同时探索干细胞在体内组织修复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上面提到的S1,S2,S3支架分别为:支架1(S1)表面具有宽度为200μm,厚度30μm和30μm高度的连续微槽;支架2(S2)表面具有宽为100μm,厚度30μm,高度30μm,间隔为30μm的不连续微槽。支架3(S3)是兔食道脱细胞粘膜与PU支架复合所形成。
  结果:成功从动物骨髓提取培养了纯净的BMSC,并对其实施慢病毒转染获得了GFP-BMSC,经CCK8和qPCR检测发现经慢病毒转染后的GFP-BMSC仍保留了BMSC原有的增殖和分化能力:细胞活性和“干”相关基因均与原代BMSC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将GFP-BMSC种植于三种支架上,并植入兔食道的肌组织和粘膜组织(替代缺损组织),H&E染色显示植入干细胞的肌层和粘膜层基本在术后30天和60天就能看到明显的修复效果,相比没有干细胞植入的组来说修复速度更快,修复效果更好。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在检测到带有绿色荧光的GFP-BMSC的部位上有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说明植入的干细胞有部分或全部分化为肌细胞。蛋白免疫印迹法也证实了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上皮细胞角蛋白CK14的表达,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上调,证实干细胞对食道缺损有促进修复的作用。
  结论:经过GFP转染后的干细胞保持了原有的“干性”,与支架复合植入兔食道缺损处,结果证实植入的干细胞在体内没有明显免疫排斥等不良反应,对食道的肌层和粘膜层缺损处的再生和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可能的修复机制是干细胞能在体内定向分化,更详细的修复机制还需要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试图通过造句和作文这两种方式提高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词汇习得的能力。  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重视词汇的输入知识,而对输出知识掌握不扎实。本文通过引证语言学家Merrill Swain(1985)的强迫性输出学说,并借助重复及深加工学习过程等心理学方面的理论提出了利用造句与作文这样的强迫性输出活动促使学生掌握词汇,尤其能够用于书面表达的教学方法。  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采
学位
近年来教师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硬性知识转向经验知识,从机构培训转向探索性实践.这一趋势要求教师发展应从社会历史、文化、认知等多角度进行全面探讨.为此,该文基于维戈斯基(1978)的社会认知学习理论和一些批判性话语理论,提出了从话语角度考察教师发展的新视角并探索如何把有关话语理论结合到教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去.当代批判性社会科学理论认为任何社会实践包括教师发展都是基于由在权势关系支配下的话语所构建出来的
胃癌是世界上引起患者死亡的第三大恶性肿瘤,仅2018年,全世界就有大约一百多万的新增胃癌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到78.3万多人次。在中国,胃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们通过手术、放疗、化疗等多种手段来治疗胃癌,但由于胃癌生长快,大多数胃癌患者被诊断时已是晚期,发生了转移,多种抗癌药物对其疗效不佳。到目前为止,胃癌患者的总体5年生存率仍低于40%,转移性胃癌病人的5年生存率
学位
背景与目的:小肠是人体中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肠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通过紧密连接组成,机体通过肠黏膜上皮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和肠道菌群屏障,可有效阻止病原菌和毒素越过肠黏膜屏障侵入肠道以外的组织和器官,从而保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肠道分泌型细胞主要包括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对于维持肠上皮正常屏障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杯状细胞分泌形成的黏液层能够减少上皮细胞与病原菌的接触,潘氏细胞分泌的抗菌肽也有助于
OAS/RNase L信号通路是细胞内抵御外源RNA病毒入侵的先天性免疫信号通路,它能够识别病毒遗传物质,介导病毒RNA或是细胞RNA的降解,进而阻止病毒感染。  RNA病毒入侵细胞后,细胞内的2-5寡聚腺苷酸合成酶(2-5-oligoadenylate synthetase,OAS)能够识别病毒的dsRNA并被激活,活化的OAS会以ATP为底物产生以2-5磷酸二酯键相连的寡聚腺苷酸,即2-5-o
学位
目的: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淀粉样蛋白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APP)经剪切产生的多肽。学界普遍认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积累是AD的主要的致病因子,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过度活化是Aβ发挥毒性作用的重要过程,抑制GSK3β可减少斑块积累,提示GSK3β抑制剂有
目的:  转录本序列长度在大于200个核苷酸以上的非编码RNA通常被称为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且占了大多数。大量研究表明,lncRNA不仅有着作为肺癌早期诊断及预后标志物的潜能,而且lncRNA在肺癌的癌性过程及转移,耐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探究lncR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肺癌的预防和精准治疗提供新角度和新靶点。本课题组前期
学位
致幻剂指能够导致思维、心境、感知觉异常的精神活性物质,其主要药理学靶点为五羟色胺受体2A亚型(5-HT2A受体)。已知致幻剂可导致精神分裂症样症状或恶化精神分裂症,并造成神经同步与振荡的异常。近年来,各类新型致幻剂的流行渐趋显著,且滥用人群呈低龄化现象。与此同时,致幻剂的临床抗抑郁作用也受到关注。青春期是神经可塑性形成重要窗口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发育成熟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青春期长期使
学位
研究目的:  胃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率和发病率都很高的一种恶性肿瘤,且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诊断方法又缺乏特异性,已有的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19-9,CA19-9)等在胃癌中的检出性均不高。因此,寻找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胃癌标志物一直是胃癌研究领域的热点。  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的
学位
研究目的:抑郁症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全球致残性精神疾病,是以明显而持续的心境低落、思维缓慢、认知功能损害、意志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目前,临床使用的抗抑郁药对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因此,有必要在分子水平上探索抑郁症发病的潜在机制,为发现抑郁症治疗的新候选分子靶点提供线索。在过去几十年中,研究证明转录因子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ive eleme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