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可信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技术研究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raymond2008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通信的不断发展使得超高流量密度、超高连接密度,以及超高移动性的数据通信逐渐变为可能,但由于无线通信固有的广播特性,多用户大数据流量下的隐私保护和传输安全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此外,无线终端的智能化和计算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得传统上层加密的手段面临着被“暴力破解”的危险,无线网络中的通信安全问题越发严峻。物理层安全基于信息论的基础,旨在通过利用无线信道自身的特性,实现保密信息的安全传输,该技术也逐渐被视为解决无线通信传输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协作中继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无线通信手段也广泛被应用于物理层安全中。然而在许多无线应用场景中,参与协作的中继相比于合法用户具有较低的安全等级或信息接入权限,即中继是非可信的。如何充分利用中继提升网络连通性,同时避免其对保密信息的窃听,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问题。现有多用户非可信中继网络物理层安全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第一,现有工作主要集中在“单源-多目的节点”或“多源-单目的节点”的场景中,然而在多用户对(如,D2D或P2P)场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多用户分集提升网络安全性能有待被进一步研究。第二,现有工作主要集中在正交传输场景中,当考虑非正交多址接入(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时,每次传输需要避免多个信号被中继窃听,其传输的安全性更难以保证。此外,在采用协作干扰时需确保干扰信号对多个接入用户均不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NOMA非可信中继网络中设计安全传输方案则很有必要。第三,在许多研究中都通过协作干扰来保证传输安全,但这也带来了额外的能量开销。此外,充当干扰者的节点相比于基站通常并不受到持续的供能,这些都会制约协作干扰的性能。
  针对上述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论文在非可信中继网络的多种典型应用场景中进行了物理层安全传输方案的研究。充分利用协作干扰技术和多用户分集来提升系统的安全性。具体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可总结如下:
  1.多用户非可信中继网络的安全传输
  在多“源节点-目的节点”用户对的场景中,为了提升该场景下的系统安全性能,提出了3种基于目的节点协作干扰的用户对选择方案:1.机会式用户选择方案(OUS):2.贪婪式用户选择方案(GUS);3.智能辅助式用户选择方案(GAUS)。针对OUS和GUS两种用户选择方案深入地分析了其物理层安全性能,得到了遍历保密安全容量,保密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并通过大信噪比渐进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保密分集增益。通过理论与仿真分析证明,相比于在非可信中继场景中引入协作分集来提升系统安全性能,采用多用户分集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此外,通过对多用户对场景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将非可信中继的物理层安全研究进一步拓展到多天线源节点和多目的节点的场景,提出了最优联合天线选择和用户选择的安全传输方案,并通过理论与仿真对系统的中断性能进行了分析,由高信噪比下的渐进分析可知所提方案的保密分集阶数为min(NS , M2 )。
  2.NOMA非可信中继网络的安全传输
  在一个单远端用户和多个近端用户的功率域NOMA非可信中继网络中,首先,设计了远端用户协作干扰的安全传输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近端用户接收信噪比最大化的用户选择策略。通过相应的理论和分析证明,所提出的选择策略可以同时实现近端用户和远端用户保密安全速率的最大化。其次,在独立同分布的Rayleigh衰落信道下,得到了所设计方案下远端用户和近端用户的遍历保密安全速率的理论下界,以及遍历保密安全速率的渐进表达形式。最后,仿真与理论分析表明,在高信噪比情况下,近端用户的遍历保密安全速率会随着用户数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而远端用户的遍历保密安全速率会收敛于一个常数。
  3.基于能量回收的多播非可信中继网络的安全传输
  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能量回收技术的目的节点协作干扰传输方案,实现系统的非零保密安全速率传输。其次,提出了3种干扰者选择方案来进一步提升系统的保密安全性能。最后,针对所提出的干扰最大化的干扰者选择策略,根据系统能量到达率推导获得稳态状态下可用干扰者数目的概率分布,并利用该分布求得了该方案下的遍历保密容量的下界和近似表达式。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可以得出所设计系统的遍历保密安全速率主要受到多播特性和能量到达率两方面因素的制约:1.系统可进行协作干扰的概率会随着用户数或能量到达率的增加而不断增加。2.在有协作干扰参与的条件下,多播特性使得保密安全速率会随着用户数的增多而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本课题以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探讨铁筷子醇提物预防心肌缺缺血的作用机制以及对NF-κB炎症信号通路及其相关炎性因子及血清酶学的影响,更好的为临床治疗心肌缺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阳性组,铁筷子高剂量组,铁筷子中剂量组,铁筷子低剂量组。造模方法是:第一阶段:高脂饲料喂养,造成大鼠血脂的改变,形成高脂血脂。第二阶段:高脂饲料喂养两个月后,
学位
目的:深入探讨中药黄芪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e pulmonary fibrosis,IPF)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单体成分黄芪甲苷(AstragalosideⅣ)对氧化应激诱导自噬的调控作用有关,为中药黄芪治疗IPF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C57b1/6小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模型组、黄芪甲苷各剂量组(3×10%mol、6×10-6mol、3×10-5mol、6×10-5mo
嘌呤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是生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的含氮杂环。文献报道嘌呤类似物可作为治疗急性白血病药物、抗病毒药、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和支气管扩张药物。嘌呤类似物能够抑制DNA的合成和修复,诱导细胞凋亡,在癌症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被广泛关注。基于嘌呤骨架结构进行改造的嘌呤衍生物对多个肿瘤相关的靶点显示出抑制作用,表现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本文通过前期的文献调研,依据药物分子设计拼合原理,以6-氯-
萜类化合物是一种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有着重要价值的天然产物,是由异戊二烯单元重复连接组成且含有不同数量碳原子的物质,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长叶烯是由3个异戊二烯组成的三环倍半萜,是名贵香料和高级香水的主要成分,同时它也是新型生物燃料,可作为航空煤油的理想替代品。大肠杆菌凭借其简单的遗传背景和成熟的操作技术成为优选的微生物宿主,其内源MEP途径也为萜类物质的合成提供了良好的分子基础,为实现萜
学位
由于抗生素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和滥用,全球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地表水、甚至地下水和饮用水中均已检测到抗生素的残留。土霉素污染是其中一种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它不仅对生物具有毒副作用,还导致了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最终对整个生态系统及人类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水生环境中的土霉素残留已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吸附法由于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操作方法简单、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碳材料是
学位
源于T7噬菌体的T7表达系统(T7RNA聚合酶(T7RNAP)/T7启动子)是原核生物中应用最广泛的蛋白表达系统之一,其在合成生物学研究中也有重要的用途。但是,T7表达系统在真核生物酿酒酵母菌中尚未有成功报道,这主要是T7RNAP转录的mRNA在真核细胞中无转录后的加工过程,因而不能穿过细胞核膜进入细胞质。本研究利用逆转录病毒转运元件、加帽酶、病毒孔蛋白增加细胞核核膜通透性等方式构建酿酒酵母的T7
学位
化学治疗和基因治疗在临床肿瘤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传统的药物递送系统稳定性较差,无法有效治疗肿瘤;另一方面部分载药体系不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质,在细胞内不能及时有效的监测,限制了其在药物精确递送领域的应用。DNA纳米结构结构精确,可控性高,但药物上载速度慢,可导致药物的非特异性释放。因此需要发展稳定快速可监控的药物递送体系。  基于以上问题:利用阳离子共轭聚合物(CCP)和DNA纳米笼(DTN)设计了一
背景与目的:  生物碱大多具有独特的生理药理活性,经化学修饰可用于临床新药研发。异吲哚酮类衍生物作为生物碱中的重要成员,不仅广泛存在于天然产物,也是许多药物分子的核心骨架,更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鉴于其在生物、医药、化工等领域的重要研究价值,激发了研究者对异吲哚酮骨架合成的广泛关注,涌现出许多过渡金属催化合成的策略。然而基于绿色化学的理念,探索一种简单高效、经济环保的新方法十分必要。因此,我们欲
学位
目的:  1、建立不同来源猪苓药材粗多糖紫外吸收光谱(UV)、红外吸收光谱(IR)、高效凝胶渗透色谱(HPGPC)和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高效液相色谱(PMP-HPLC)指纹图谱,为猪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2、对总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TIC)为探针,对猪苓多糖进行荧光标记。建立Caco-2细胞单层模型,探讨猪苓多糖花肠道中的吸收特征。  方法:  1、购买1
学位
目的:  本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墨旱莲中具有抗结直肠癌活性的关键化合物,并通过活性追踪的化学成分分离方法进行验证,进而对墨旱莲抗结直肠癌的活性进行评价,并明确其物质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墨旱莲中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的关键靶点,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实验进行验证,初步研究其影响结直肠癌细胞生物学的相关机制,为墨旱莲抗结直肠癌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  方法:  检索建立墨旱莲化学成分数据库并预测靶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