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研究

被引量 : 25次 | 上传用户:guaitaide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作为大学赖于存在的根源,大学精神的培育需要依托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这一物质实体。论文旨在解决大学精神的培育如何通过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作用与反作用得以实现和升华。论文运用了多学科综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实例法等研究方法。论文创新点有三: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思路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在对论文背景的梳理下,对研究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论文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而后,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框架和创新点进行了阐述。第二章:大学精神、校园空间的演变及相互关系分析。本章在分析大学精神的演变过程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精神的内涵,辩证分析了大学精神与大学理念、大学理想之间的关系,明确了大学精神在大学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文章分四个阶段分析了西方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过程、分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校园空间形态的演变。在对中西方校园空间形态演变的梳理之后,对大学精神与校园空间的关系进行了剖析。第三章:多学科视角下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解析。本章从大学精神与校园空间的问卷入手,对问卷的数据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场所精神这些和大学精神培育息息相关的学科入手,分析了不同学科视角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第四章: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解析。本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的结果发现,在某种程度上,校园规划从宏观上解决了校园格局的问题,从中观上解决了肌理的问题,从微观上解决了质感的问题。三者之间从不同层面共同作用,影响了校园空间形态的构成。在三者的关系里,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是微观层面的前提和基础,微观层面是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具体化、细化和深化。本章进而分析了影响大学校园空间的非物质因素对校园空间形态的要求。第五章: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形态分析。本章从校园文化熏陶机制和空间形态熏陶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精神培育的机制;从建筑实体空间和外部环境空间两个层面对大学校园空间的构成进行了分析;文章进而对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特征进行了凝练。在此基础上,文章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场效应”模式为案例,详细分析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改造方案,为相关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第六章: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本章是论文的核心之一和落脚点。首先分析了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的建立原则。在此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基于大学精神培育的校园空间营造模式语言。其中,宏观层面8条,中观层面4条,微观层面14条。
其他文献
国家行为不受司法审查是各国的通例。国家行为的判断标准及适用范围由一国国家行为理论及制度决定。在我国 ,目前已有三部法律规定了“国家行为”这一概念。在不同国家 ,基于
本文通过对血清结合胆红素(Bc)测定的影响因素的探索发现亚硝酸钠浓度增高,以及反应时间延长都可使表观Bc增加;1分钟Bc受温度影响大(P<0.01);pH1.5和1.31时的Bc明显高于pH1.17(P<0.01,0.05)。游离胆红素在无加速剂时,也有一定程度
多区域增长溢出与资源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增长研究领域两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但是,多区域增长溢出的研究往往忽略了资源的约束,而可持续发展研究往往缺少了对多个区域的
随着国民经济对石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和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国石油石化企业进入国内油品分销市场限制的放松,众多国外石油石化企业看好中国石油石化市场。中国石油石化企业面
EPC总承包管理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工程承包市场中采用较多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是建设部门在国内大力推广的一种承发包模式。近年,国内EPC总承包市场也逐步走向成熟,越来越多的专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将节约理念贯穿于各个领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内涵和特
世界的全球化在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发展和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在产生着一系列的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全球治理的改进,而在此过程中,国际组织日益受到重视并发挥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为应对全球化背景之下地域差异性的迅速消解,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中对地域文化传统和现代性的问题进行探讨。正是基于对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现实问题的
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制度之一,其从出现到发展至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认为是两性的结合。但是,社会和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发展越来越趋向自由化、多元化,在近半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