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湖北海棠提取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金丝桃苷、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考察其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特性、在体肠吸收特性及吸收机制,为湖北海棠提取物的成药性及制剂开发提供依据。 方法:1.HPLC-MS/MS法建立大鼠血浆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分别采用灌胃给予湖北海棠提取物250mg/kg、根皮苷49.3mg/kg,静脉注射给予湖北海棠提取物50mg/kg、根皮苷9.85mg/kg,于不同时间点取血测定,采用非房室模型处理数据,获取5种黄酮类成分的主要药动学参数。 2.采用HPLC建立灌流液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肠段、药物浓度、蛋白抑制剂、紧密连接调节剂对湖北海棠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吸收的影响。 3.HPLC-MS/MS建立细胞悬液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通过MTT法确定湖北海棠提取物安全给药浓度,Caco-2细胞模型考察不同浓度、温度、pH、时间、蛋白抑制剂、紧密连接调节剂等对湖北海棠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细胞转运的影响。 结果:1.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血浆样品中各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以及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6.55%、2.13%、16.04%、3.96%,根皮苷单体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10%,根皮素的体内过程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单体根皮苷口服灌胃及静脉注射Cmax均小于湖北海棠提取物。 2.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生物样品肠灌流液中各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回收率以及稳定性均符合要求;湖北海棠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均为小肠和结肠吸收成分,槲皮苷、槲皮素、根皮素存在高浓度饱和现象;分别加入含P-gp抑制剂维拉帕米(100μmol·L-1)、多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吲哚美辛(50μmol·L-1)、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抑制剂利血平(50μmol·L-1)、紧密连接调节剂EDTA(20μmol·L-1)的湖北海棠提取物灌流液,与空白组相比,维拉帕米组的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的Papp值和Ka值显著升高(P<0.05),吲哚美辛组的槲皮苷、根皮苷、槲皮素、根皮素Papp值和Ka值显著升高(P<0.05),利血平组的槲皮素、根皮素Papp值和Ka值显著升高(P<0.05),EDTA组金丝桃苷、槲皮苷Papp值和Ka值显著升高(P<0.05)。 3.Caco-2细胞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建立的生物样品细胞悬液中各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精密度,基质效应和提取回收率以及稳定性均符合要求;Caco-2细胞单层模型经21d培养,单层细胞的跨膜电阻值(TEER)大于200Ω/cm2,碱性磷酸酶活力比达到2.71,极化现象明显,可作为模拟小肠吸收的体外模型;通过MTT法确定湖北海棠提取物的安全浓度在40~150μg/mL之间;细胞转运实验结果显示槲皮苷、槲皮素、根皮素具有时间、浓度、温度依赖性,蛋白抑制剂结果与在体肠灌流结果一致。 结论:在体肠吸收实验结果显示金丝桃苷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槲皮苷、根皮苷、根皮素最佳吸收部位为空肠,槲皮素最佳吸收部位为回肠。在体和体外两种模型显示金丝桃苷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并且涉及细胞旁路转运;槲皮苷吸收机制为载体介导转运为主,受MRP2外排作用影响,提示其可能为MRP2底物,并涉及细胞旁路转运;根皮苷吸收机制为被动转运为主,同时受MRP2外排作用影响,提示其可能为MRP2底物;槲皮素、根皮素转运方式主要为载体介导转运,受P-gp、MRP2、BCRP外排作用影响,提示槲皮素、根皮素可能为P-gp、MRP2、BCRP的底物。湖北海棠提取物中5种黄酮类成分进入体内可能发生生物转化及被相关蛋白排出胞外,进而影响体内吸收,导致生物利用度不佳。本文从吸收角度切入,从整体水平、器官水平和细胞水平比较了湖北海棠提取物体内外吸收特性及影响因素,为湖北海棠提取物的成药性及制剂开发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