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触发器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及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中抗肿瘤药物相关不良事件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真实临床环境条件下,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特点,以期为国内抗肿瘤药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查阅权威说明书、国内外文献等归纳整理出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并提取相关文献中的触发器条目,形成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初始触发器;选取10名肿瘤领域临床、药学专家对触发器初始条目进行问卷咨询,经筛选、修订后确立最终的触发器。2、随机抽取重庆市某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肿瘤住院患者病历500份,组建病历审查小组进行回顾性病历审查。统计触发器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药物不良事件(Adverse Drug Events,ADEs)检出率,并分析ADEs的发生特点及严重不良事件(Serious Adverse Event,SAE)的危险因素。3、针对前述主动监测中住院患者较少使用的分子靶向药物,各选1种代表药物(厄洛替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从FAERS数据库中提取2004年第1季度~2018年第3季度3种药物相关的ADEs信息,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法(Proportional Reporting Ratio,PRR)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1、文献报道的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恶心、呕吐、黏膜炎、腹泻、便秘)、骨髓抑制(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毒性(转氨酶异常)、肾毒性(血清肌酐升高)、外周神经毒性(感觉异常)、皮肤毒性(皮疹、手足综合征)等。2、纳入有效文献7篇,涉及4种不同版本的触发器,经初步筛选提取到触发条目22项。结合前期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调查结果补充修正后,拟定初始触发器条目36项。经专家咨询、小组讨论后,最终确立触发器条目33项,包括实验室指标19项,临床症状9项,治疗药物3项,干预措施2项。3、最终纳入499例合格病历进行审查,触发器阳性触发频次1 070例次,共检出356例患者的616例次ADEs(4例重复检出),PPV为57.94%,ADEs检出率71.34%。检出的ADEs中,83.12%为1~2级轻中度损伤,16.88%为3~4级重度损伤,未发现5级损伤;其中发生SAE的患者94例,SAE检出率为18.84%。ADEs最常累及血液系统,共291例次(47.24%),其次为胃肠系统,共206例次(33.44%)。ADEs相关的抗肿瘤药物共27种,出现频次最多的是环磷酰胺(14.64%)、其次为紫杉醇(13.47%)、顺铂(8.78%)。住院时长、合并用药数、既往不良反应史是发生SAE的危险因素。4、FAERS数据库中提取到以厄洛替尼为怀疑对象的ADEs报告19 855例、舒尼替尼16 379例、贝伐单抗43 214例。除舒尼替尼以外,厄洛替尼、贝伐单抗均为女性报告数多于男性;患者年龄集中于45~64岁年龄段;不良事件结局以死亡及住院为主。皮肤毒性是厄洛替尼最常见的ADEs,前20位不良事件中有7种与之相关,以皮疹上报数最多(3 192例);舒尼替尼除皮肤毒性以外,还有骨髓抑制、全身反应(疲劳、乏力)、内分泌毒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相比较而言,贝伐单抗血管相关事件更多(高血压、肺栓塞、深静脉出血)。对各药物出血、空腔脏器穿孔事件重点分析。结果显示厄洛替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均有出血信号检出,主要累及消化道,如胃、肠、食管等。值得注意的是,肺出血、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视网膜出血等新的可疑信号。3种药物都有胃肠穿孔信号检出,涉及胃、大肠、小肠等多个部位,此外还有角膜穿孔(厄洛替尼、贝伐单抗)、鼻中隔穿孔(舒尼替尼、贝伐单抗)、食管穿孔(贝伐单抗)等特殊信号生成。结论:抗肿瘤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高,可累及全身各系统或器官,以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肿瘤分子靶向药物有着不同于传统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谱,相同作用靶点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在药物安全性研究中各有所长,两者结合有助于全面评价药物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