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是非直接致细胞病变病毒,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是HBV感染后机体在清除HBV同时引起肝细胞损伤的一种免疫病理反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Lymphocytes,CTL)在病毒清除和肝细胞损伤中可能起关键的作用。HBV感染肝细胞后,病毒抗原被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的蛋白酶裂解成小分子的寡肽,并与肝细胞内人白细胞Ⅰ类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Ⅰ,HLA-Ⅰ)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成为T细胞表位。CTL通过表面的CD8+分子与HLA-Ⅰ类分子产生粘附,并由T细胞抗原受体(Tcellantigenreceptor,TCR)识别上述寡肽表位,此类CTL即为HBV抗原特异性CTL。目前已鉴定出多个受HLA-Ⅰ类分子限制的HBV不同抗原区段的CTL表位,如核心区(corel8-27)、聚合酶区(polymerase575-583)及包膜区(envelope335-343)等表位。目前认为抗原特异性CTL作用的机制可能为先识别HBV感染肝细胞表面相应的表位,然后发挥以下两种抗病毒作用:其一是直接杀伤部分HBV感染肝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也导致肝细胞的裂解;其二是分泌内源性γ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等细胞因子,后者通过非溶细胞的机制清除肝细胞中的病毒。进一步研究发现,急性乙型肝炎(acutehepatitisB,AHB)体内存在多特异性的和多克隆的CTL,能识别多个抗原表位,识别范围广,应答作用强。而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患者体内的特异性CTL却很少,特异性CTL只能识别单一的抗原位点,应答范围窄而且能力弱,可能与清除病毒能力不足而导致慢性化有关。但CHB病情急性加重时可以检测到CTL细胞相应增加,同时常伴随有血清HBVDNA的波动和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抗-HBe),并且可能获得控制病毒的效果。有研究认为CHB病情急性加重可能是受HLA-Ⅰ限制的针对HBV抗原的CTL作用的结果,免疫反应是CHB病情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但由于CHB患者体内的特异性CTL很少及检测手段的限制,抗原表位特异性CTL在CHB急性发作及发展为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近年抗原特异性CTL检测技术有了较大的进展,出现了更为特异、敏感和快速的检测技术,如可溶性-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肽四聚体(Tetramers)法,该方法结合流式细胞术可直接检测外周血或者肝组织内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避免了体外培养技术存在的诸多外界条件影响因素,更真实地反映了体内特异性CD8+T细胞的实际情况。另由于CHB特异性CTL只能识别较单一的抗原位点,有研究证实主要是识别HBV核心区(core18-27)表位,故我们选择检测针对HBV核心区(core18-27)表位的抗原特异性CTL。因此,本研究采用Tetramers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良的MHC五聚体法(Pro5TMMHCPentamers)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HB患者体内的核心抗原表位特异性CTL细胞,试图阐明抗原表位特异性CTL细胞在CHB肝损伤和病毒清除中的作用及病情急性加重的免疫发病机制,为新的抗病毒治疗手段,如治疗性疫苗、免疫活性细胞过继治疗等提供理论基础和评价方法。
本课题研究:①采用MHC五聚体法结合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HB患者外周血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并分析其与肝损害和病毒载量的关系;②分析CHB急性发作与抗原特异性CTL细胞水平的关系,并通过CHB急性发作发展为重型肝炎与未发展为重型肝炎抗原特异性CTL细胞水平的比较,了解抗原特异性CTL细胞在重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③动态检测部分患者的抗原特异性CTL水平、肝功能、HBVDNA定量及HBeAg血清学转换状况,了解抗原特异性CTL水平动态变化与肝功能及病毒载量变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