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无线寻呼在大陆23年的发展史。顾名思义,无线寻呼具有两方面的性质:“无线”是对“有线”的超越,可以在移动中实现信息的传递,这也是是无线寻呼能够在媒介史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主要原因;“寻呼”强调了它的使用方式,只是对通讯者寻找的呼叫,而不能直接进行交流,这则是其最终被更加便利的手机超越的缘由。从媒介的发展史上看,无线寻呼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之间的过渡产品。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线寻呼在大陆风靡一时。其普及度和影响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堪称当时最为流行的媒介。本文以无线寻呼为研究对象,以媒介环境学中有关媒介演化的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梳理无线寻呼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运用媒介环境学相关理论,对无线寻呼在媒介史上的特性予以总结。 本文运用莱文森的“媒介进化理论”以及菲德勒的“媒介进化原理”,对无线寻呼的优势予以分析,提出技术和经济因素是无线寻呼发展、存活的两大原因。前者是无线寻呼出现的根本原因,后者则是无线寻呼在手机的影响下,仍能够普及的重要原因。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整理与筛选,分析各阶段历史的特征与标志性事件,将无线寻呼在大陆的发展史分作三个阶段:1984年至1992年为酝酿期、1993年至2000年为黄金期、2000年至2007年为衰退期。同时,对每个时期的发展特点予以概括与总结。 在勾勒无线寻呼发展的整体框架后,结合当时的业界、相关人士的评论,对于无线寻呼的发展世纪之交戛然而止的原因,笔者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手机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将无线寻呼赶下历史舞台的根本原因;而手机资费在世纪之交时大大降低,则是替代无线寻呼的直接原因。 在文章最后,笔者总结无线寻呼的媒介特性:它是具有电报使用形式的半移动个人领域传播工具,具有空间偏向型与场景隔离型的媒介特性,并且实现了简单的大众传播功能。 对于无线寻呼历史的研究,本文在国内尚属首次。对于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