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风险感知视阈下温州市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a88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针对“毒豆芽”、“假牛肉”、“过期卤味品”、“罂粟壳调料”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状况,温州市政府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不断出台严厉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政府的强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不少政府官员和食品安全专家乐观地宣称食品安全形势得到了改善。然而,温州市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仍然表现出普遍的担忧和焦虑。这种反差不禁让人对政府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提出质疑和反思。风险感知理论认为风险本质上是主观的,包含着公众对当前安全形势的判断、情绪和态度,能够有效解释公众的安全心理和潜在行为。传统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将风险视为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物,并基于此制定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政策,而忽视了公众的风险感知,从而导致食品安全管理政策不仅往往是无效的,甚至产生了新的风险。因此,食品安全管理者必须从公众风险感知的角度重新审视食品安全管理政策。  本文在课程学习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温州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该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情况以及对不同品类食品安全风险的感知状况,发现温州市公众对当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比较担忧,并且公众的风险感知与实际风险存在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访谈分析了温州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原因,结果表明:政府对食品安全的规制与监管不力,公众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风险信息传播渠道缺乏控制和规范,公众食品安全知识匮乏是导致当前温州市公众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基于风险感知的温州市政府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对策,包括:转变食品安全管理观念;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提升监管效能;建立食品安全信息透明机制;加强对信息传播渠道的控制和规范;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的科普教育。
其他文献
城市在外延式扩展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让人们必须思考从城市内部进行更新改造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更新改造有多种模式,土地退二进三是其中一种模式。从温州现状看,市区建成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传统的政府单一提供公共服务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公众期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供给
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是困扰世界各国政府的心病,也是挥之不去的顽疾。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阶段的中国,几乎在每一年都会曝光一些高官马失前蹄,因为经济问题而锒铛入狱,这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