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系我国二级保护动物。目前上海动物园的斑嘴鹈鹕均为1970年繁殖个体的后代,是我国境内最大的半散养种群。但由于几十年来疏于管理,种群的背景资料欠缺,近年雏鸟死亡率高且死因不明,迫切需要对其繁殖特性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以期为其保护和管理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本文在观察和分析该小种群繁殖特性的基础上,采用微卫星标记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合Vortex模型对其种群生存力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种群保护措施和管理建议。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斑嘴鹈鹕为单配制鸟类,其象征性的营巢行为标志着配偶关系的确定。营巢过程中,取巢材主要由雄性承担,雌性几乎不外出取巢材(取巢材时间仅占0.4%),雌雄共同筑巢,但雌性用于筑巢的时间明显大于雄性(P<0.01)。孵卵期间,斑嘴鹈鹕通过换孵的方式共同孵卵,白天雌性的孵卵时间显著高于雄性(P<0.01),换孵频次为(1.62±1.08)次/d。在整个繁殖过程中,雌、雄个体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工与合作。 (2)通过19个微卫星位点,对该小种群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已获得的6个样本中成功扩增出了上述19个座位,多态性为100%;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48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56;Shannon信息指数为0.95;观察杂合度为0.44;期望杂合度为0.53;多态信息含量为0.49。这些数据均表明斑嘴鹈鹕基因组微卫星位点具有中度多态性,该种群仍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 (3)利用近10年的资料,通过Vortex模型初步模拟了该小种群近100年的生存期望。在存在近交衰退、密度制约、气候灾害影响以及后代有收获等条件下,模拟结果显示:种群在100年内的灭绝概率为零,内禀增长率r=3.952,但其观察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均有所降低,分别为13%和18%。 基于已得结果,提出以下保护和管理建议: (1)要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后代的遗传管理,即应强调对后代进行个体标识,主要通过对其性别鉴定、亲缘关系鉴定和个体标记等方法切实掌握新生个体的遗传背景,建立谱系档案。在人工选择性配对时,应避免亲近繁殖。 (2)重视半散养种群的老化问题,适时、适当地放入已配对好的个体,确保每年参与繁殖的对数,保障后代的体质健康。同时,还可考虑从异地引进健康个体,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3)加强对雏鸟的饲养管理。在加强斑嘴鹈鹕人工育雏的日常管理上,相关工作人员应对雏鸟进行细心呵护,对于出现不适症状的雏鸟,要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