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播与本土媒体的文化使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报道为例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51775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众多民族在各自历史进程中创造和建立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充分反映着该民族的特性和思想。融合、排斥现象时刻发生在不同文化之间,于是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流活动也就应运而生。民族文化具化的结果之一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直接关系到所属民族文化的存续。  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媒体肩负起自身的文化使命,对本民族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报道,抵消文化入侵带来的消极影响,将文化精髓延续下去,这也正是民族和国家赋予我国本土媒体的神圣职责。  本文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弘扬,事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构建与提升;而对待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态度积极与否,决定着民族文化整体工作的方向与进度。媒体在这其中理应发挥着宣传员与引导者的作用。因此,总结民族文化的性质特征,界定民族文化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内涵,正确履行媒体的文化使命,就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视为文化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对其宣传报道正是对民族文化传播的有力补充和丰富。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唯有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信息、舆论、宣传三方面进行策略分析与实践,才能在文化传播大趋势下立稳脚跟,求得发展。在这之后,本文通过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报道案例与成果,以此为依据找出我国媒体的民族文化传播工作的困境所在,并为此提供个人的改进建议,即以文化创新带动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政府、媒体、民间共同参与,转变媒体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  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造成本土媒体在民族文化的传播手段与工作思路上有别于欧美国家。本文力求明确媒体与民族文化的内在联系,从新闻传播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考察民族文化传播,目的在于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维系和增强本土媒体的文化传播力,以期在国际社会上发出我国民族文化的更强音。
其他文献
虽然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纷繁多样的媒介形态,但所借助的符号无外乎文字、语言和图像,相应的便形成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使用的主流符号系统的差异。电影、广播和电视的出现消除了声像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基础方面,更体现在上层建筑上。在二十多年前,以第六代导演为核心所创作的青春片开始在中国社会形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整风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场思想改造运动,其影响之广泛、深远,都值得当代的研究者们从各个方面去研究,探寻。在整风运动这一宏大的党内政
时至今日,人类已然在这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全新世纪中携手前行了近12个年头。在这惊心动魄的12年间,有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格局的风云变幻,有剧烈摩擦、深度怀疑甚至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