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人们都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式,认为其偏离了正常的语言使用。然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看,隐喻是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隐喻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Lakoff和Jho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因此,在认识语言学视角下,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的隐喻时,不仅要关注语言形式的转换,还要注重对隐喻认知内涵的解构。本文选取法国文学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之李健吾版中译本为研究文本,探讨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包法利夫人》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接近,可以使我们近距离地观察隐喻产生的认知基础和隐喻翻译的动态过程。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探讨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认知要素以及译者在不同情况下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全面介绍Lakoff主导的概念隐喻理论,着重介绍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以及概念隐喻理论当中的关键概念;第二章将在概念隐喻的视角下重新解读翻译和隐喻翻译的实质;第三章探讨隐喻的翻译方法并总结译者在翻译时作出的策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