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尔逊、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贝尔湖坳陷带两个主要的含油气凹陷,其形成演化经历中侏罗世末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塔木兰沟组—铜钵庙组热隆张裂期,早白垩世早期南屯组伸展断陷期,大磨拐河组断拗转换期、伊敏组弱伸展坳陷期和晚白垩世稳定大陆内拗陷期。塔木兰沟—铜钵庙期由于陆内俯冲和地幔拆沉作用,盆地深部地幔局部熔融形成火山岩台地,伸展断陷系统并未形成,发育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粗碎屑建造及少量细碎屑建造;南屯期盆地的形成受控于走向北东—北东东的低角度伸展控陷断裂系统,主要呈现为小型箕状断陷和河湖相充填,该期箕状断陷之间由走向北东—北东东的古断块凸起相隔;大磨拐河期盆地为伸展断坳,发育了前积特征明显的大型三角洲广盆沉积;伊敏期盆地为弱伸展坳陷,盆地发育受控于走向北北东—北东的高角度断裂系统,发育沼泽相沉积,伊敏期末叠合盆地遭受挤压反转,形成反转构造。盆地构造演化总体控制沉积盆地的充填演化,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发育不同的沉积充填特征。控凹断裂控制的断陷、断凸配置关系决定了沟谷控源、断坡控砂的特点,其中,南屯期北东-北东东向伸展作用控制了主力烃源岩系的形成,伊敏期北北东向弱伸展作用控制了烃源岩的赋存状况,南屯组残留断陷与大磨拐河组断坳和伊敏组弱伸展坳陷叠置,控制了南屯组有效烃源岩分布。构造-沉积演化控制生储盖组合配置关系与油气富集部位,形成了上、中、下三套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气主要赋存于中部与下部组合。构造样式决定着油气藏在盆地中的分布,由南屯期伸展作用和伊敏期弱伸展作用与伊敏期末褶皱作用多期叠置形成的断块、断鼻构成主要油气藏类型,同时发育有地层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提出了在生烃灶附近发育的凹中隆起带、缓坡断裂构造带是油气富集带,并预测出10个有利勘探区,其中Ⅰ类有利区4个,Ⅱ类有利区2个,Ⅲ类有利区块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