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臭氧预氧化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影响臭氧氧化效果的因素和氧化过程中垃圾渗滤液水质的变化,及臭氧预氧化对生物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比较初始pH分别为3.0、8.7、11.0时臭氧氧化对COD的去除效果发现,pH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因此,臭氧氧化垃圾渗滤液的过程中,不需要调整废水的初始pH。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长时间臭氧氧化实验,研究COD去除率的变化发现,臭氧投加量大于0.186mgO3/mgCOD时,COD去除率没有明显增加,臭氧的利用效率不高。本实验将预氧化臭氧投加量控制在0.186mgO3/mgCOD以下。2. COD、紫外吸光度(Ultraviolet Absorption at254nm,UV254)、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BOD5/COD和三维荧光光谱(Excitation EmissionFluorescence Matrix,EEFM)等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预氧化过程中垃圾渗滤液水质发生了变化。虽然COD去除效果不明显,但是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性质发生了改变;UV254逐渐降低,表明臭氧氧化作用破坏了非饱和结构的有机物;ORP值升高,表明废水中还原性有机物浓度降低;BOD5/COD有一定的提高,表明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被氧化为易降解的有机物,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得到改善;臭氧氧化后,EEFM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荧光峰荧光强度降低,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结构发生改变。3.采用六组平行O3-SBR联用装置,对比不同臭氧投加量下的COD去除率。实验发现,O3-SBR联用工艺中,臭氧投加量为0.186mgO3/mgCOD时臭氧的氧化作用与生物降解作用的协同效应最佳。二氧化碳产生量表明最佳臭氧投加量条件下,生物处理分解有机物量最大。生物处理效果和二氧化碳产生量均表明,臭氧预氧化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