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蛔虫感染小鼠骨髓前体树突状细胞(precursor dendritic cells,pDCs)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细胞毒T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探讨蛔虫感染小鼠pDCs的免疫刺激活性。方法:1.动物模型的建立:用灌胃方法建立人蛔虫-C57BL/6小鼠感染模型,按1000个/只剂量。2.实验分组:A—感染组DCs与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B—感染组DCs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C—未感染组DCs与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 E—用ABF冲击未感染组的DCs后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F—用B16肿瘤抗原冲击未感染组的DCs后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并设立一对照组D—未感染组DCs与未感染组脾淋巴细胞混合培养。通过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情况。共分为感染后1、11、34d三个时间段。3.DC的诱导培养及鉴定:无菌条件下制备小鼠骨髓细胞(详见全文)。培养体系中加入诱导分化因子培养其成为DCs,倒置显微镜下观察DCs的生长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s表达CD80的情况,电镜观察DCs细胞形态。4.脾细胞的分离培养培养:常规无菌状态(详细见全文)制备小鼠脾细胞,调整细胞密度为1×106/ml,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5.CTL细胞因子的表达:CTL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72h后收集的CTL上清中IL-2,TNF-α,IFN-γ, IL-4,IL-10,IL-5的表达量。6.绘制B16细胞生长曲线:取对数生长期的B16细胞常规消化计数,准确将细胞分别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每日取3孔计数,连续观察7d。掌握靶细胞基本生长规律。7.CTL对B16细胞的影响:将CTL作为效应细胞,B16细胞作为靶细胞,通过MTT法检测CTL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的影响。结果:1. DCs培养不同阶段细胞分化程度和形态各异,培养7d后,细胞表面可见明显的树突状突起。透射电镜可见典型的DCs的形态特征。同时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处于高表达状态。其中感染小鼠CD80的表达为﹙74.53%±6.42%﹚,未感染小鼠CD80的表达为(50.12%±3.25%)。2.细胞增值情况在感染后1d, B组OD值高于D组;在感染后11d,B组OD值稍低于D组;在感染后34d,B组OD值稍高于D组。在三个时间段的任一时间段B、D组间OD值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的时间段各组OD值具有显著性差异。3.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在感染后1d、11d B组CTL分泌的IL-4高于D组;在感染后34d,B组CTL分泌的IL-4低于D组。在感染后1d ,B组CTL分泌的IFN-γ高于D组;感染后11d、34d D组CTL分泌的IFN-γ高于B组。在不同时间段以及在同一时间段各组CTL分泌的IFN-γ和IL-4有显著性的差异。但在各时间段未检测出CTL有IL-2,IL-5,IL-10,TNF-α细胞因子的分泌。4. B16细胞从第2d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在第5d生长最为旺盛,之后增殖减慢逐渐进入平台期。5.蛔虫感染34天时各组CTL对B16细胞的生长无抑制作用。结论:①受感染小鼠pDCs具有免疫刺激的作用。②受感染小鼠pDCs能够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随感染条件不同增殖率不同。③受感染小鼠pDCs诱导的CTL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4,随感染条件不同表达量不同。④本实验中,蛔虫感染小鼠34dpDCs诱导的CTL对靶细胞B16细胞株的生长无抑制作用。